翡翠玉石怎么形成的?

融哲安融哲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地球深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主要由硬玉组成的粒状聚集体,又称硬玉岩。 1934年发现于云南江城县,故又称为“江城玉”或“云南玉”。我国地质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才确定这些颜色鲜艳、质地坚硬而透明的玉石是翡翠,并确定其产源地为缅甸北部的雾露河流域和戈马地区。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翡翠大多来自缅甸北部密支那地区,因此人们习惯上将来自那里的翡翠简称之为缅玉;将产于云南永平镇一带的翡翠简称之曰“玉井玉”(因该地曾有翡翠矿井开采)或者“老厂玉”;把产于云南腾冲地区的翡翠则简称之曰“腾冲玉”[1]。

自然界中的硬玉晶体多呈柱状、纺锤形等形态分布,但硬玉集合体却常呈块状、致密块状、颗粒块状或纤维状集合体产出,主要与钠长石一起组成硬玉岩——翡翠的基质;同时还可含有透闪石、阳起石、铬铁矿及钠镁闪石等矿物相。由于翡翠原岩形成后经受了强烈的应力作用而产生强烈变形,且长期受到风化作用、地下水溶解作用的影响,使得翡翠的颗粒被磨蚀变细,从而使其呈现出纤维状、鳞片变晶状的结构特征〔7-8〕。翡翠中硬玉的粒度一般为几微米~几十微米粒径,最粗者可达几毫米。翡翠基质的显微构造主要有粒状变晶结构、纤维交织变晶结构和骨架结构三种类型。 在自然状态下的翡翠,大多数都呈现为致密的块状、颗粒状、土状(俗称“脏”)的特征,即“老坑种”翡翠;只有少数品质优良的翡翠才会呈现出半透明至不透明的玻璃光泽,表面有较清晰的翠色条纹和光泽,并且具有蜡状光泽的表面,这种翡翠一般具有色匀、底好、水头足的特点,被称为“新场料”翡翠或是“老坑种”翡翠;也有少量的翡翠经人工处理而成,其特征表现为色差、底差,光泽异常,有时还可见到气泡,通常这类经过处理的翡翠被称为B货或C货翡翠。

影响翡翠质量优劣的因素很多,其中翡翠内部所含有的硬玉矿物颗粒的大小及其均匀程度对翡翠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翡翠内部硬玉矿物的颗粒越细且越均匀,其所呈现出来的质地就越好,透明度也越高,颜色越翠绿鲜艳;反之,如果翡翠内部的硬玉矿物颗粒粗大且不均匀,那么其表现出来的质地则较差,透明度较低,而且色调显得呆板而不鲜艳。翡翠的颜色除绿色外还有红、黄、蓝等多种,但是以绿为贵,因为绿色的翡翠不仅颜色漂亮,而且价值也很高。不同颜色的翡翠其价格也不尽相同,红翡的价格最高,其次为绿色翡翠,再次为黄色或褐黄色翡翠,最后为蓝色翡翠,无色翡翠的价值最低。

战玲钰战玲钰优质答主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我也经常跟客人朋友讲这个知识点 首先来说下形成的时间跨度吧,从几十亿年的地球初生到几亿万年的地质运动,中间历经了无数次的风暴、海啸和地壳变化,在漫长而悠久的时光里,它们不断的沉积,挤压,冷却,结晶……直到形成我们看到的美丽的石头——翡翠 和水晶、玛瑙不同,因为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的过程不是单晶体的物质,所以它不能呈现像宝石一样的晶体形态,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是块体或者片状、条状的。

然后是形成的环境因素(虽然环境因素对于所有天然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但是这里还是简单说下): 在地表以下30—40公里,由于高温高压使岩石产生裂隙并发生重结晶作用,形成粗粒结构的矿物(主要是硬玉)集合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老坑”种;而在地表以上,经过长时间的暴晒或流水侵蚀,则形成了细粒结构或纤维交织结构的玉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坑”种 最后来说说影响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经常被忽略的因素——“杂质” 我们都知道绿色是绿色的铬元素导致,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颜色其实是由无数细微的点组成的,这些点就是我们肉眼看见的绿色部分,这种微小的瑕疵在行业内被称为“杂色” 如果这块石料含铁量低的话,可能就不会有黄色调在里面了,那整个色调就会偏冷一些。如果含铬太高就没有一点黄色的调和,那么就是深绿或者墨绿的色调。总之,每种天然的宝石都有它独特的气质,无法复制。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