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用什么木装茶叶?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古人以油纸包着茶叶,茶香被浸入油纸,遇空气、受潮气就会变味、变质。相传有一年朝廷派了一个叫做邵某的人去江南采办贡茶。因路途遥远,一路风尘使茶叶沾上许多灰尘,这难住了邵某。而他家乡在福建,当地盛产冬笋。在采茶时,笋正开始生长,他灵机一动心想用冬笋的外壳来包裹茶叶,不就可以免受灰尘污染了吗?后来,他用此法把茶叶完璧归赵地送到了朝廷,而皇帝打开笋壳品尝到茶叶时,一股淡淡的竹子清香味伴着茶的清香顿时沁入心田,皇帝非常满意,于是茶叶壳包裹茶叶的方法传开了。
过去民间纳茶多用于楠木盒或樟木盒,而贵族、达官、商贾等有闲阶级则追求以黄杨木、紫檀木做盒或茶罐。其中以黄杨木为最优,黄杨木为亚热带树种,生长较慢,我国以湖南黄杨木最好。用它做罐纳的茶叶不需蒸晒而清香一年,且放置一年颜色还要变绿一点,有越陈越香的妙处,因此黄杨茶罐是十分珍贵的茶具。如在木制的盒、罐中放2至3块小同青、红砖,茶叶可长久不至变味,保持其新鲜度,青、红砖也具有消热、暖胃、杀菌、防止胀肚等功能。过去,茶叶包装也多是用木匣,在木匣的外面再用纸盒装上,一般多为青瓦灰色,上面用黄漆或金漆写上茶店名称。木匣内一般用茶纸或绵纸作里,里子上又垫了樟木块,用两层夹子压了,茶叶放在里面,这样,茶叶能浸润了樟木的气味,而且经久不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