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谁的产业?
首先回答您关于“谁”的问题,古往今来的“赌石”之“赌”,大多时候都是一些达官显贵、富贾名流“玩”的,既便像李莲英这样的太监,也有自己的私人花园,培植玉石,赏玩把玩,当然也会有“赌”的时候;
其次,说说“产业”的问题。因为目前从事赌石、切石的人大多数都是云南人,而云南省政府对于玉料的产出有着一定的限制和规定(如开采量等),于是不少人打起了“走私”的主意,将国外(主要是缅甸)的玉料走私进去,再转手倒卖,获取暴利。在80年代到90年代的猛涨之后,最近这几年的价格虽然没有跌很多,却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疯狂,至少是理性的。因此有人便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买不起好石头”的普通人,用低廉的价格(相对于那些达官显贵人而言)出售“劣质”的玉料,同时辅之于切石、打磨、加工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赚取其中的差价。这些人的出现,使得原本就是“贵族”精神的翡翠行业,多了些“商人”的味道。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个商人的利润率可不算低。 比如一块原材料价格为6元的毛料,若切出1%的种水料,按目前的行情,大概可以卖到24元,再加上工费等等,最后卖出去的价格可能高达50元以上,利润空间超过700%。
翡翠产业并非缅甸专属,早在15世纪中后期,缅甸北部地区就曾经被当时的缅甸中央政权所统治,直到19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当地局势才变得动荡和混乱,一直到1948年缅甸获得独立之前,缅甸北部地区实际都处在土司割据状态下,翡翠矿就是被这些土司家族控制。
1948年缅甸政府独立以后,中央政府才逐步加强对缅甸北部地区的控制,50年代初开始,政府开始对宝都有进行了清理,并逐步将大矿收归国有,转交给国有企业运营(如缅甸国家宝石企业BEIG)。
但是出于历史原因和缅甸国内的政策限制,缅甸政府并未禁止私人资本开采翡翠原石,而是根据产量规定了矿权持有人每年的上缴比例。因此,在缅甸政府划定的开采区,实际上依然存在大量的私人矿场。
缅甸政府颁发的矿山开采许可证(Mines Working Leases)。这些矿山主要属于私矿,矿权持有人每年按照开采产量上缴政府一定比例的税款,剩余产量则可以自行处置。
缅甸国家矿产企业(MEC)经营的国矿直接从缅甸政府手中取得矿山开采权。这部分矿区是政府直接管理的重点矿区。
目前,翡翠原石开采的主要区域为缅甸北部曼威河流域的帕敢地区和南渡地区,两个区域产出的翡翠原石质量较好、产量也较高,而缅甸政府直接经营的重要矿区主要集中在帕敢,缅甸最大的翡翠原石开采和交易市场——会卡(Hpakant)也因此坐落于帕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