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怎么来到广东的?
“玉出云南”,这是业内公认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应该说是“玉出云南腾冲”——指的就是腾冲翡翠。 其实,早在明代,保山和腾冲就已经是重要的玉石矿产地了,在明朝万历帝泰昌年间(约公元1603年),明廷甚至派兵到缅甸古里地界(今缅北克钦邦)采集玉石,可见当时两地玉石产量之丰富。 《滇海虞衡续志》曰:“玉,出滇西土司地方者,以永昌最多,次则腾冲”;又云:“凡玉有黄绿两种,皆不纯美……” 这里所说的“土司地方”,主要是指明朝时设置的“永昌府”与“腾越州”,也就是今天的云南省保山市及腾冲县一带。 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古时保山、腾冲所产的玉石大多由南方诸省入贡朝堂或作为边境贸易物资进行流通,部分制品还被制成“皇器”供皇家使用,所以史书对这一带的玉矿开采和玉器加工业也有记载。 例如,在明代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公元1522—1567年),曾两次下旨让云南采办玉器,用于宫内祭祀、礼仪等场合。据载,这些玉器有的被做成“朝珠”,有的被雕刻成“炉顶”、“山子”,还有的被加工成“如意”、“佩环”…… 制作过程也是讲究至极——采用“相玉”、“切料”、“打磨”、“钻孔”、“雕刻”、“抛光”等工序,最终成品极为精致考究。
不过,这种来自西南边的“玉料”却并非完美无瑕。因为地质运动的原因,这里的玉石多带有纹理,且颜色不均一,因此常被当作低档玉石用以制作烟嘴、印章、把件或是民间饰物。 但到了清代中晚期之后,保山、腾冲所产玉石的色彩和质地反而得到优化——原来这里的玉矿在开采之时,其表面往往会被一层风化壳掩盖,里面所含矿物结晶体呈隐晶质结构,这样的玉石品质并不高,也不适合雕琢成型。 为了获取优质原料,人们开始采用“洗石”的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具体做法是将含玉的风化层挖出后放到河水中冲洗,再用机械方法去掉石表面的砂岩层,从而得到透明、坚硬、色彩均匀的玉石,其价值也瞬间倍增。
随着近代采冶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这种传统的手工洗矿法已被取代,但腾冲地区优质的玉材依然广受欢迎——不仅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也成为外地游客选购纪念品时的首选。 可以说,“腾冲翡翠”既代表了云南玉雕的艺术成就,又是云南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