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怎么来到广东的?

闵德群闵德群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玉出云南”,这是业内公认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应该说是“玉出云南腾冲”——指的就是腾冲翡翠。 其实,早在明代,保山和腾冲就已经是重要的玉石矿产地了,在明朝万历帝泰昌年间(约公元1603年),明廷甚至派兵到缅甸古里地界(今缅北克钦邦)采集玉石,可见当时两地玉石产量之丰富。 《滇海虞衡续志》曰:“玉,出滇西土司地方者,以永昌最多,次则腾冲”;又云:“凡玉有黄绿两种,皆不纯美……” 这里所说的“土司地方”,主要是指明朝时设置的“永昌府”与“腾越州”,也就是今天的云南省保山市及腾冲县一带。 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古时保山、腾冲所产的玉石大多由南方诸省入贡朝堂或作为边境贸易物资进行流通,部分制品还被制成“皇器”供皇家使用,所以史书对这一带的玉矿开采和玉器加工业也有记载。 例如,在明代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公元1522—1567年),曾两次下旨让云南采办玉器,用于宫内祭祀、礼仪等场合。据载,这些玉器有的被做成“朝珠”,有的被雕刻成“炉顶”、“山子”,还有的被加工成“如意”、“佩环”…… 制作过程也是讲究至极——采用“相玉”、“切料”、“打磨”、“钻孔”、“雕刻”、“抛光”等工序,最终成品极为精致考究。

不过,这种来自西南边的“玉料”却并非完美无瑕。因为地质运动的原因,这里的玉石多带有纹理,且颜色不均一,因此常被当作低档玉石用以制作烟嘴、印章、把件或是民间饰物。 但到了清代中晚期之后,保山、腾冲所产玉石的色彩和质地反而得到优化——原来这里的玉矿在开采之时,其表面往往会被一层风化壳掩盖,里面所含矿物结晶体呈隐晶质结构,这样的玉石品质并不高,也不适合雕琢成型。 为了获取优质原料,人们开始采用“洗石”的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具体做法是将含玉的风化层挖出后放到河水中冲洗,再用机械方法去掉石表面的砂岩层,从而得到透明、坚硬、色彩均匀的玉石,其价值也瞬间倍增。

随着近代采冶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这种传统的手工洗矿法已被取代,但腾冲地区优质的玉材依然广受欢迎——不仅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也成为外地游客选购纪念品时的首选。 可以说,“腾冲翡翠”既代表了云南玉雕的艺术成就,又是云南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冯凯嫣冯凯嫣优质答主

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中国出海的重要通道,自古海陆交通便利、商埠众多、贸易发达,在长期的贸易往来中,逐渐形成了“重商”的地域文化。自秦汉以降,广东的海外贸易往来一直都很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自汉朝开通以来,沿线的广州、潮州、湛江等地先后设市舶司,广东成为中国当时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也是连接中国与南亚、西亚、欧洲的重要枢纽。唐宋时期,海外贸易更加频繁,“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大量来自缅甸的玉石原料,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广东成为中国内地最早接触、使用翡翠玉石和玉器制作工艺的地方。

秦汉时期,广东地区开始使用玉石。岭南地区玉石的使用起源于秦汉时期,较之中原各地有所滞后。但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是,岭南地区发现的玉器,没有丧葬用玉,多为装饰用玉,如玉佩、玉串饰、玉璧、玉环等。

南北朝至隋唐是广东地区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由于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南端起点,外国的使节和商人常常携带玉器来中国进行贸易活动,广东地区因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玉器的集散地。广州西村窑出土的大量青玉、白玉、深色翡翠玉器,是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唐、宋时期,是广州港繁盛时期,广州成为中国重要的海上对外贸易港口,广东地区玉器大量制作与使用亦随之繁荣发展。1964年,广州市中山四路唐墓出土的179件(套)玉器,为研究唐代广州地区的制玉手工业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依据。广东地区出土的大量白玉、黄玉、青玉饰品,是广州通过海外贸易渠道从西北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引进的玉器,而云南翡翠的利用和广东玉器制作技艺,则随着粤商开发“西南丝绸之”而向西传播到滇西、缅甸。

岭南玉器具有独树一帜的造型风格和高超的制作技艺,与当地文化习俗、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紧密相关。广东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湿润,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养成活泼热情的性格,而并不崇尚“和而不同”和“温润而泽”的中原玉文化。广东制作的玉器图案构图饱满、题材丰富、线条流畅、玲珑精巧,具有热烈奔放的南国民俗艺术风格。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