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如意挂件怎么讲解?
翡翠如意是传统的吉祥饰物,其造型源自“如意”的名称。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5世纪,印度就把“如意”作为馈赠友人的礼物了;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取意“吉祥如意”,深得人们喜爱。 到清朝末年,民间已经有了用翡翠制作如意的做法。现在的玉器市场上有许多用翡翠料或翡翠半成品制作的如意。那么如何鉴定翡翠如意的真假呢? 我们首先可以从它的外形特征上来辨别。虽然市面上的如意形态各异,但基本的结构都一样,由头部、身体以及尾部组成。
其次我们可以从它的抛光面来识别。天然翡翠的表面会存在凹凸感,即表面会有麻点状的凹凸,这是抛光不到位引起的,这种凹凸一般很小且不太规则。而假的翡翠表面则会很光滑,没有凹凸感。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来区分。虽然市面上也有不少颜色艳丽的假翡翠,但是天然的翡翠其绿色往往很柔和,色调没有那么鲜艳。我们还可以仔细观察有没有裂纹或瑕疵等。如果有的话,要特别注意一下,因为这些地方也是造假者最容易动手脚的地方。 如果自己分辨不到,或者实在担心买到的不是正宗的翡翠,可以找权威的鉴定机构检测一下。现在网络购物已经非常普及了,很多人选择在网上购买翡翠,比如淘宝、天猫、京东等等。
这些电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都可以查询商品的鉴定报告单。所以我们在选购的时候可以点开商品的评价,看看买家是否提供了这方面的凭证。如果提供的鉴定证书是真的话,那么商品应该是真的,反之亦然。 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都提供“假一赔十”的服务,这说明他们对自己店铺的商品非常有信心,顾客可以放心购买。
佛家有云:“广种福田,必有好报”。这个福田的“梵语”称为“波罗底迦”,有田亩广栽之意,所以又被称为福田。而“福田”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人天乘”,《佛说罪福报应经》中记载:“人所好喜者,不强可与之,如佛经中说,与田相似,以是故名为福田”。把施与人,布施众生,好比在田地中播种一样,终究会有好收成的。而随着佛教的发展,后来比佛,菩萨更为普通的众生也可以成为福田,所以有了“悲福田、敬田、恩田”之分,后来就将可以培植福业的“所依止处”统称为“福田”。
对于在玉田里耕种的玉友来说,能够耕种下福气,收获如意的“佛家至宝”翡翠,绝对是最好的“玉田”。在所有造型的挂件中,“如意翡翠”都是最受欢迎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如意”是一种能够实现心想事成的宝物,甚至在很多的民间神话、传说中,都能看到如意的身影,什么神仙如意袋,嫦娥玉如意,甚至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还专门有一段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被铁扇公主用玉如意击打晕倒的情节,足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这种意通天地,能与神灵沟通的“如意宝物”的信服和推崇。
其实,从“如意翡翠”的造型我们就能看出,中国人对于这种寄托了无限希望的“如意”宝物的想象。一般来说,在造型上,如意翡翠由四部分组成:“柄”、“钮”、“头”和“流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头”,一般雕琢成祥云状或者是祥禽瑞兽。《吉祥如意图》里面就有记载,表示吉祥如意之物,有鸳鸯、双钱、如意等九种,可见,如意是吉祥物中重要的一员。当然,随着现代玉雕工艺的进步和广大玉友审美水平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现代如意翡翠的造型,已经不再拘泥于此,甚至出现了“玉如意”的造型。
在传统中国文化以及佛教文化中,对于造型上的“玉如意”都有着详细的记载。在佛教文化里,有一种“玉三宝”,分别是玉轮、玉螺和玉如意,用于佛陀讲经时的法器。而现代雕刻工艺,也把对“玉如意”的雕刻看做是对自己“如意”的修炼,只有具备了“端方”——正直,不偏斜;“清朗”——无瑕疵,无瑕垢;“圆满”——无缺漏,不败残这三种品格的玉友,才能雕琢出“如意翡翠”。
其实,从“如意翡翠”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与“平安”的含义不谋而合。这也就是为什么“平安如意”成为“吉祥如意”中应用最广的原因。当然,“平安”与“如意”并不是并联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只有真正做到了“平安”,才能有后续的“如意”。平安是人生的起点,是人生得以起步的基本保证,而如意,则是人生中不断追求的过程,是一个人生不断丰富的过程,只有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才会不断“拥有”,拥有更多的福气。当“福在平安”的同时,“福”也必然“平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平安如意”的含义已经大大超过了其他“吉祥如意”概念,也正因如此,现代“如意翡翠”也与传统概念区别开来,被赋予了一种更富时代特征的含义,那就是平安。这种对现代人最看重的“平安”含义的认同,使得“如意翡翠”成为现代平安文化的代表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