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翡翠跟玉?
“玉”字,在古汉字中,形状像是侧面俯视的一块玉器,可见“玉”的本义指的是一种特殊石材——软玉。 软玉是中国传统玉石,主要是绿色、浅绿色的角闪石质玉石,有温润、淡雅的口感和质地。因为产地不同,颜色、品质差别较大且多被开采利用;因此现在市面上的“玉”,其实是一种广义的称呼,并不特指某一物种。 但现代的“玉”不仅包括了软玉(新疆和田玉)还包含了硬玉(缅甸翡翠)等,这些石材都具有美观、耐久、稀少等特点,可加工成工艺制品。
1972年,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发现了两艘唐代船只残骸,船内有大量的玉石器,专家鉴定后证实为唐朝时进口而来的缅甸翡翠雕刻品。可以预见,在唐朝时期我国的“玉”已经包括了对今天的“玉”的理解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审美也开始不断提高,作为传统玉石新贵的翡翠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如今市场上各种颜色的宝石都被纳入了“玉”的范畴,而软玉则退居二线,多用于制作价格相对便宜的首饰。
玉有好多种,翡翠只是其中之一。玉有软硬玉之分。所谓硬玉者——多指翡翠,它具有较高的密度和硬度,是构成地球表层固态岩石80%以上的矿物,以辉石类矿物为主,包括常见的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符山石、黝帘石、钠铬辉石等,其中的钠铝辉石就是组成翡翠的主要成分,也即硬玉。相应的,具有较低的硬度和密度者称为“软玉”。我国最著名的和田玉(分为山料、山流水料、籽料,产出不同的地方,子料价值最高)就是这个软玉的典型代表,其主要成分为角闪石类的透闪石-阳起石。一般,硬玉都只能够称为翡翠玉(B货、C货等都是A货经人工浸色、注胶处理的次品),而唯有具备了色正(不是染色所致),“起胶”(晶莹通透、油亮的感觉)的硬玉,即翡翠玉,才叫做“翠”。
翡翠的鉴别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真假翡翠的鉴别,另外一部分便是真翡翠的品质鉴定了。
真伪鉴别,主要看以下几种鉴别特征:
1、翠性。翠性即组成翡翠矿物解理面反光,是翡翠的重要特征。在查尔斯滤色镜下翠性更为清楚,这是翡翠与与钠铬辉石玉、石英岩玉、青海玉、独山玉等玉石鉴别的首要特征。玻璃光泽、玻璃-半透明,裂隙及颗粒间常有少量气液两相包裹体。与翡翠颜色、透明度十分接近的钠铬辉石玉不具有明显的翠性,玻璃光泽,蜡状-半透明亦可达到全透明,可利用这一特点加以鉴别。
2、“橘皮”效应。由于翡翠内部矿物成分的排列方向不同,在表面常出现一种具有凹凸不平的类似桔皮一样的纹理效应,称之为“橘皮效应”,这一现象是由于翡翠内部由硬绿辉石、绿辉石等硬玉矿物和钠铬辉石、角闪石类、透辉石类、透闪石类、辉托石等较软的矿物共同组成的交织状结构,二者在受外力作用下因硬度不同而产生不同折射率和双折射率,致使反射光的强度也不同,在表面产生凹凸不平的效应。大部分翡翠都具有“橘皮效应”,是翡翠的一重要标志。“橘皮效应”也可观察到一些相似翡翠上的,如钠铬辉石玉、钾钠玉(新翠)、石英岩玉、翡翠玻璃等翡翠仿制品中观察到,这些玉石上存在的“橘皮效应”一般不如翡翠的典型和普遍。
3、色形。翡翠中的色形多种多样,但其主要的色形有三种:脉带状和网纹状色形、“岛”状色形及星点状色形。钠铬辉石玉中出现的“岛”状色形是由于铬铁矿微晶浸染所致,绿色色形多脉带状及星点状。石英岩玉内部的色形多为“岛”状、丝带状和团块状。独山玉主要呈团块状和丝带状色形。玻璃仿翡翠中绿色一般呈团块状分布。
另外,在进行真伪鉴别时,利用一些相对简单的测试仪器和设备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常用的设备有:查尔斯滤色镜,在查尔斯滤色镜下翡翠一般呈粉-粉红色,偶见呈现紫红和全红现象,颜色深者,呈暗-深粉红色。玻璃仿翡翠及染色翡翠在查尔斯滤色镜下一般无颜色变化。石英岩玉、青海玉呈绿色或浅绿色,青海玉呈浅黄-浅绿色,独山玉呈灰蓝-灰绿色。滤色镜下绿色不变化或者变化不明显的翡翠一般可存在以下几个情况:真翡翠经过染色处理;翡翠在进行染色处理前,本身带有一定的颜色,比如绿色,染色处理后,绿色会加深,但这种翡翠在查尔斯滤色镜下多呈绿色或者灰绿色变化不太明显,但其“翠性”与真翡翠差别较大,这一点与染色的白色翡翠差别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