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翡翠称为什么?
在古代,人们并没有“翡翠”这个名称。虽然人们早已发现了这种绿色的美石并加以使用和收藏,但直至明朝初年,人们才第一次知道了这种绿宝石的化学成分——氟磷铁铝酸盐(CaTiF6),并赋予了它一个科学的名字“翡翠”。而“翠”字在明代嘉靖年间之前一直写作“翠”,如《永乐大典》、《群芳谱》、《事物绀珠》等;之后才开始简化成“翠”,如《本草纲目》、《玉纪》等。
到了清朝,“翠”字已经不可动摇了。乾隆年间编纂的《尔雅·释鸟》中注释“翡”字说:“翡,赤色。”而注释“翠”字则说:“翠,青黑色。”“翡”“翠”之分明确无误。 然而有趣的是,尽管“翡”是“赤色”,但是古代红色系的宝石却并不只有“翡”一种。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人工染色的技术,将无色或者浅色的宝石变红,称之为“翡”。所以《周礼·典瑞》中有“翡黻”一词,而郑玄注曰:“翡黻,浅红色。”汉代刘熙在《释名·释首饰》中也指出:“翡,绯也。”可见,当时的“翡”是一种经过染色而成的宝石。那么既然有染红的宝石,自然也有染蓝的宝石——青蓝色的宝石自有一种清新悦目之美,与天空、海洋的色彩极为相似,让人过目不忘。所以古人所说的“翠”实际上可能是经过染色处理的宝石。
这样的解释可以很好地解决古书所记载的“翠”的颜色问题。因为有很多古籍中提到“翠”的颜色时,所说都是“青黑”或“青碧”之类,与今天所认为的“翠”的色彩并不完全相符。比如《庄子·秋水》中说“紫褐翠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提到“深青赤褐之绮”,而唐代段公路所著的《北户录·异文》中也提到“海蛮献奇兽,毛若青丝,光莹如翠”,这里的“翠”都应当是染过的。
19世纪60年代,缅甸北部发现了储量丰富的原生翡翠矿,当时开采出来后,缅甸当地人并不要,就以廉价销售给中国商贩,运销中国云南,并以云南腾冲县城为中心进行交易和粗加工,进而流传到中原内地出售。
当时腾冲当地没有玉器制作技术,人们也不知道这种绿白相间的石料有何价值,仅把它当作“新玉”或“缅甸玉”,且因玉石商人多是云南潞西市(原潞西县)的瑞丽镇人,故称为“潞西”玉。又由于该玉石从缅甸经过印度伊洛阳(亦称丫丫龙门,缅甸北部与印度交会的翡翠交易集镇)运到云南,缅甸语中“丫丫龙门”与“翠红素帕”的发音相同,但当时我国通商口岸中有些不懂缅甸话的管事听错了,把“翠红素帕”音读为“翠红”(缅甸语红字发音重)运来的玉石,简称“翡翠”,故中国人称其为翡翠。
翡翠从清朝中叶传入中国,经过清宫廷珠宝商的加工制作,其艳丽多姿的迷人美态深深倾倒了上流社会的富家大款,尤其成为女人们的掌上明珠,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当时人们根据它的颜色,分成“紫翠、绿翠、黄翠、红翠”(实际无黄翠品种)称为翡翠,绿翠简称“翠”也叫“翠带紫”,价值最高,紫色也象征着权贵,因此“翠”和“贵”谐音,翡翠一词更加贴近贵妇人的心。
在当时的古玩玉器的鉴定概念中,在美玉中,把产自新疆和田的和田玉称为“古玉”,并因白色者多,又称“白玉”和“羊脂玉”;清代中期前从玛纳斯河产出的碧绿色玉石称为“碧玉”,也称“古玉”或“玉石”。
产自云南本土的玉(实为石灰石、蛇纹石等)称为“云南玉”或“云南翠”;来自英国、北欧、俄罗斯的翠绿色绿柱石,称为“翠绿宝石”。我国古代没有“硬玉和软玉”的鉴定概念,统称为玉石或玉,因此产自缅甸的“缅甸玉”简称“翠”或“翡翠”,由于质地坚硬,故称“硬翠”,而产自我国云南和英国、俄罗斯的玉石(我国称为玉),比翡翠要软,所以称“软翠”或“软玉”而区别之。由于翡翠与“古玉”有天壤之别,人们叫“新玉”,又因主要产自缅甸,故又称为“蒙古玉”,在古玩玉器鉴定中“蒙古”的发音与“缅甸”的发音相谐音,故有的地方又称“缅甸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