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帽正改什么?
1、帽正,即帽中,是古代文人帽子里的装饰物。宋朝时,官员的帽子里面会插一枝翠柳;明朝初年,官员的帽子里面要用乌纱来填充。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为了显示“孝悌”,皇上命令在帽子里加一根由玉或翡翠制成的“朝珠”作为点缀,并且要求做工一定要精致。所以,从清中期开始,很多文人的帽子里面都会有一根“朝珠”。
2、关于“朝珠”的形状和用材,根据《钦定礼器图式》中记载:“朝珠,饰用小珠一百八颗,珊瑚二颗,琥珀三颗。”古代的“朝珠”是由一百八十粒珠子串成的圆球形状,中间有两颗珠子是白色,象征观音菩萨的“千手观音”;最外层有三颗珠子,颜色为琥珀色,象征佛祖的“释迦牟尼”。除了这两种颜色,其余的全部都是深红色。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种颜色的搭配就是非常鲜艳抢眼的“荧光色”。这种颜色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过于张扬,但是古人可是很喜欢这类色彩的,比如我们今天的“故宫红”就是这么来的。另外,古人很重视“朝珠”的颜色,如果染色工艺出现问题,染出了其他的颜色,那可就要闹笑话了! 比如说,如果一颗朝珠上的珠子因为着色不佳而变成了黑色,那就太尴尬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制作者会在最后一道工序时故意留下一点色差,这样即使有瑕疵也能被注意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古代人对于细节要求的完美。
3、既然“朝珠”这么讨喜,为什么后来却消失了呢?这主要是因为它属于“封建糟粕”,受到“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它不够得体。于是,在民国时期,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都纷纷取下了自己的“朝珠”。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社会风气转向保守,人们又开始在重要场合佩戴起了“朝珠”(不过此时它的样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