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肉色有几种?
首先,我们常说的“颜色”,在专业上叫做“色调”。 色彩学中把色调分为10个基本色相——红、橙、黄、绿、青、蓝、靛、紫、粉和黑;再依次分成256个亮度等级(如照片中的1-256号)。
而天然翡翠的色调数量要远远多于这10个基本色相,这是因为天然翡翠存在“多色性”——同一块翡翠,在不同的光线角度下观看,会有不同的色调变化。 在光源固定的情况下,观察者的位置不同,也会引起色调的变化。这是由于自然光的线性光谱特点所致。 同时,由于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原因,每年4—9月(北半球夏季)所看到的天空都是不同的,这也使得天然翡翠的颜色产生一定的变化。所以人们发现,同样一块天然翡翠,今年看着是绿色的,明年再看就可能是黄色的了。这也是“日久生色”的科学解释之一。
至于题主所说的“肉色”,我猜指的是翡翠的底(即底色)颜色。这个“肉”字用得十分形象。如同猪肉的肉色一样,天然的翡翠也有各种各样的底(底色)颜色,如白色、灰色、浅绿色、深色绿(绿辉石)等,还有介于上述两色之间的各种颜色……这些底色的颜色变化多端,极为丰富。 而决定天然翡翠底色(基色)的主要是结构——由哪些矿物组成、晶体排列方式等等。所以同一种颜色的天然翡翠,其结构不同,其造价和意义也完全不同。例如: “水头好的玻璃种”里包含了透亮的绿色,这种玻璃种的绿色,其价格可以高达几万元人民币/克。
而有些“水头好的冰种”却只有灰蓝色的底,这样的绿色价值就很低了(甚至没有价值),因为它的绿色是染进去的。 用专业的语言来说明“结构对底色影响的重要性”似乎有点过于枯燥和抽象,我还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吧—— 如果我告诉你,一个质地极差的人造琥珀,只要通过雕刻,也能做出非常精美的挂件,你信吗? 人造琥珀的主要成分是塑料,硬度极低。为了增加塑性,里面一般会加入一些有机溶剂作为填充物。这样一来,当这些劣质的琥珀遇热或经长时间晾晒后,里面的颜料就容易褪色或者脱落,形成类似“沁色”的效果。而在制作成挂件后,由于受力原因,染色部位很容易出现裂纹,进而影响整体的美观度。 所以,同样是绿色,在不同地方买到的可能价格相差千里。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由于结构和底色影响的巨大差异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