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伯坚是谁?
伯坚是民国时期的书法家,与书家林散之、胡小石并称“金陵三老”; 又与沈尹默、章士钊、李志敏并称“现代书法四大大家”。 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书育人在先,书法成就于后。 他1927年生于南京,5岁入学,天生聪慧,6岁开始写诗作文,9岁学篆刻并研治拓片和书画装裱,10岁时作品已有时常被刊登发表于当时的报端上。
他自幼喜欢书法,初习欧柳,后攻北魏,再临王羲之行楷,其楷书博采众家,尤得魏碑精髓,行书宗王羲之,兼有苏轼飘逸之气。他的书法大气磅礴中又不失灵动雅逸。 因其父伯荪嗜书法,家中多碑帖。少年时代,伯坚就沉浸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日日取法。他的写字台上摆着两个大砚台,旁边挂着文房四宝(毛笔、墨水、纸、砚台),书房墙上挂着他自己的书法作品。 他年轻时受业于当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萧劳先生门下。1948年在南京举行的一次书法展中,他的作品被沈尹默评为最优秀。萧劳、王个簃等也认为他的字清劲秀润,深得文人书法的韵味。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伯坚移居北京。1963年起,先后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天津市文史馆馆员、研究员等职。
他为人谦和,笃学不倦。虽然功成名就,但是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学习和创作。 改革开放以后,他积极从事书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参与了中国文化艺术界一系列重大活动。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他的书法艺术更加成熟,风格也更加鲜明,形成了自己“圆劲雄浑”“朴拙生动”的个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