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什么时候发现?

庄跃珊庄跃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炎黄子孙”这个称呼并不是空穴来风,在考古学上的确能找到证据。 在河北宣化下八里辽代墓群中,曾出土过一块“炎黄子孙”的玉璧。 这条玉璧呈青白色,半透明,有玻璃光泽;璧上有老坑结晶体,用10倍放大镜观察,可见到像树叶状的结晶体,这些特征都表明这是一块和田玉中的极品——羊脂玉。

这块“炎黄子孙”玉璧的直径为7.5厘米,宽边厚度约为0.3厘米,镂空雕刻一圆圈,圆圈内有一对展翅飞翔的凤凰,凤尾处各有一字,分别为“炎”“黄”。 “炎黄”二字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线索。 那么“炎黄”二字又是如何从两块玉璧上诞生的呢? 这就要谈到中国人发明创造的文字了。 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系统是由商代晚期王室成员所掌握的甲骨文。但除了记录占卜等内容外,也会记载用于祭祀的牛羊等祭品以及王宫里的饭菜等日常事务。

在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青铜器铭文中,同样出现了“炎、黄”字样,只不过此时“炎黄”二字的关系还是孤证,并且含义也仅限于族群或部落。 但到了西周中后期,“炎黄”联袂出场的情况出现了。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炎黄”合称例证是在何尊(西周早期)铭文中,不过此时“炎黄”两字的关系仍然是单独排列的。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一个神奇的时代——春秋战国。在这个时代里,不仅“炎黄”合体成为常见用法,而且“炎黄子孙”一词也出现了!这似乎证明了“炎黄子孙”是一个有着固定含义的专用词。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找到了“炎黄子孙”这个词源的时候,却在后来发现了它的踪迹——西汉初期的铜器铭文中竟然也有“炎黄子孙”的字句。

这就奇怪的了,为何一个本来应该出现在春秋战国的词语会出现在西汉初期呢?对此,有人提出“炎黄子孙”其实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广的“胡服骑射”的政策的结果之一。因为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往日益频繁,而处于中原地区的赵国首当其冲需要面对游牧民族骑兵带来的威胁,所以赵武灵王提出了“宜衣匈奴,骑射为本”的策略,推行胡人的装束和作战方式以对抗匈匈。

鄢花彩鄢花彩优质答主

翡翠的发现和开采,一般认为是发生在18世纪中叶,即清乾隆年间。缅甸的克钦族和中国云南的傣族人民在缅甸克钦邦浩卡附近乌伦河流域的河床和山坡上,发现了一种与当地绿玉(或称水石,颜色单一,质细脆,易磨光)迥然不同,色彩斑斓,透明晶莹的玉石。他们用当地土著语言中“尿克钦”,即翡翠矿石最初名称。为了开发这新发现的宝藏,缅甸当地封建头人召集了100名以傣族为主的工人,并由傣族首领岩榜带领下进山开采。因这一带当时处于英印殖民统治之下,为纪念其首领,当地人又将发现开采翡翠之地,改称为“榜相”,即缅语“100人”之意。因此榜相也就成了翡翠的产地及开采地。

开采出的翡翠原石最初在当地用于制弓弩配件和镶嵌在马的马掌上。后来一些聪明的克钦人和傣族人,仿照中国的玉雕制品开始对翡翠进行初步的加工和雕琢,制成一些简单的手镯、戒指、耳环之类销往中国云南的德宏地区,开始了翡翠交易和贸易。18世纪后期,缅甸国内发生战乱,榜相地区归英国所占,致使翡翠的开采工作一度停止。一直到19世纪中期,清朝政府的许多官员,特别是吴三桂后裔和一些官僚的后代,相继到缅甸任总兵官。1852年,云南腾冲人李友棠到缅甸任第一任总兵官时,即与缅甸人订立契约,恢复了榜相翡翠的开采和交易。以后腾越的商人和匠人源源流入缅甸,直接参与翡翠的开采。到了第二任总兵官云南永昌人郑章继任期间,缅甸的翡翠开采规模已经很大。据《滇南矿产考》记载,当时的劳力已达万人,年产量“值银八九十万,多则百余万两”。开采出来的毛料除供缅甸军阀享用少量外,大部分经由我国云南腾越州(现云南腾冲县)运销中国。从此翡翠开始了其进入中国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也开启了翡翠成为玉石中王的道路。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