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什么时候发现?
“炎黄子孙”这个称呼并不是空穴来风,在考古学上的确能找到证据。 在河北宣化下八里辽代墓群中,曾出土过一块“炎黄子孙”的玉璧。 这条玉璧呈青白色,半透明,有玻璃光泽;璧上有老坑结晶体,用10倍放大镜观察,可见到像树叶状的结晶体,这些特征都表明这是一块和田玉中的极品——羊脂玉。
这块“炎黄子孙”玉璧的直径为7.5厘米,宽边厚度约为0.3厘米,镂空雕刻一圆圈,圆圈内有一对展翅飞翔的凤凰,凤尾处各有一字,分别为“炎”“黄”。 “炎黄”二字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线索。 那么“炎黄”二字又是如何从两块玉璧上诞生的呢? 这就要谈到中国人发明创造的文字了。 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系统是由商代晚期王室成员所掌握的甲骨文。但除了记录占卜等内容外,也会记载用于祭祀的牛羊等祭品以及王宫里的饭菜等日常事务。
在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青铜器铭文中,同样出现了“炎、黄”字样,只不过此时“炎黄”二字的关系还是孤证,并且含义也仅限于族群或部落。 但到了西周中后期,“炎黄”联袂出场的情况出现了。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炎黄”合称例证是在何尊(西周早期)铭文中,不过此时“炎黄”两字的关系仍然是单独排列的。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一个神奇的时代——春秋战国。在这个时代里,不仅“炎黄”合体成为常见用法,而且“炎黄子孙”一词也出现了!这似乎证明了“炎黄子孙”是一个有着固定含义的专用词。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找到了“炎黄子孙”这个词源的时候,却在后来发现了它的踪迹——西汉初期的铜器铭文中竟然也有“炎黄子孙”的字句。
这就奇怪的了,为何一个本来应该出现在春秋战国的词语会出现在西汉初期呢?对此,有人提出“炎黄子孙”其实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广的“胡服骑射”的政策的结果之一。因为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往日益频繁,而处于中原地区的赵国首当其冲需要面对游牧民族骑兵带来的威胁,所以赵武灵王提出了“宜衣匈奴,骑射为本”的策略,推行胡人的装束和作战方式以对抗匈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