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毛料皮下是什么?
说下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理解,不对之处,欢迎指正! 先放一张图片: 这块原料皮壳很厚,有沙粒感,我切出了两块片料,如图所示: 先说说什么是“雾”吧。这个很好理解,指的就是翡翠原石或者成品表面的一层蜡质膜或油性物质,这层膜不是附着在表面的,而是深埋在里面的,因此用强酸腐蚀表面的时候,只能将其泡软,而很难彻底清洗。
再来说说“棉”,所谓棉指的是翡翠内部的一些絮状物、点状物或条带状物等等,有的可见,有的不可见(即打灯看才有)。 我认为的“雾”和“棉”的关系是这样的: 图中A代表着翡翠原石或者成品表面那一层“雾”,B代表“绵”或“花”,C是抛光面。 A和B之间用虚线表示的部分是我认为比较合理的。因为我觉得翡翠原石的“雾”应该包括“棉”,但是抛光后的翡翠制品表面那层“雾”应该不包括“棉”。 为什么呢? 因为抛光之后,翡翠表面形成了一层氧化层(俗称抛面子),这层氧化层是透明的,因而可以将内部的“泥状物”“夹胶石”等杂质显现出来,也就是打灯一看就能看到的。 而原矿的“雾”是在抛光之前就存在的。所以,如果原矿有“泥状物”或者“夹胶石”的话,那么“雾”就应该将它们掩盖住,打灯一照应该是看不到的。反之,如果是干净的原石,则打灯可以看到。 但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有些玉石在形成过程中,其周围的围岩发生了褪色效应(岩石中其他的矿物元素因为风化作用或者其他原因逐渐散失,使翡翠的颜色变淡),这样原本被围岩掩盖的玉质便显露了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底好”或者“底子干净”。这种玉石,打灯即能看到内部的情况。
我认为“雾”包含“棉”,但是抛光后的“雾”不包括“棉”。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来,所谓的“皮下是什么”的问题实际上问的是“棉”问题,我的答案是: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情况下,所谓的“毛料”都是说刚采挖出来的未经过处理的玉石材料,这样的“毛料”由于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皮壳,且内含有“棉”等瑕疵,所以在自然光下(无强光)从外往内的亮度是逐渐增深的。 但是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当这些“毛料”属于高档货并且价值很高的情况下,往往在商场或者展厅里被放置在灯光下面(或者强光手电筒照射之下),这时从外往里看去,亮度是逐渐减低的。为什么呢?因为商家想让顾客看到玉石最好的那一面,所以将光线投射到最亮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好水头”处,而将里面部分“不好”的区域给遮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