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种长什么样子?
我们常说的“种”,指的是翡翠质地的物理属性——透明度。 由于晶体颗粒的大小不同、排列方式各异以及表面光泽的不同,使得自然界的宝石晶体的透明度有大有小。
根据透明度的高低,我们把宝石的透明度分为5个级别: 其中,半透明到不透明之间又可分为3个等级: 这与翡翠界公认的评价标准中关于颜色的4个档次相当。 当然,评价一件玉石的品质,种和色都是很重要的指标,我们常说的“种好色差”或“种地不好”中的种和地就是指的这个种了。
那么种对于翡翠的价值有什么影响呢? 有这样的说法:“玉,润者为佳;翡翠,翠者为贵”——这里所谓的“润泽”、“翠”其实指的就是种的质地好坏。 所以当我们评价一块原料或者成品的时候会说:“种很老”“种水很好”“有种有色”“种嫩”“种不好(干)”……
在众多玉料中翡翠是极为复杂的,它的内部结构、裂绺极为繁杂,颜色变化极多,有紫、绿、蓝、红、黄(油)、绿白、灰……各种颜色的交织、过渡体更是数不胜数,结构致密,一般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因此,鉴别翡翠的种份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一般行内人鉴别翡翠时,都是由浅入深,简单到复杂,先看颜色,在看底子。
翡翠的种份,从矿物学上来讲指的是翡翠内部组成矿物的结晶颗粒的大小。颗粒尺寸,一般是指组成翡翠的硬玉晶(矿物)体的尺寸大小,它的尺寸大小对翡翠的外观质量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硬玉晶体细小,说明翡翠结晶颗粒细小,这样的翡翠通常种份极好,有细腻、透明、水头足、玻璃光泽等外观特征,这样的翡翠通常称为高品级翡翠。硬玉晶体大,说明翡翠结晶颗粒大,这样的翡翠一般通常具有半透明、油脂乃至腊状光泽等外观特征,这样的翡翠通常称为低品级翡翠。
由于组成翡翠矿物晶体的大小是连续变化的,因此,各成分晶体组合而形成的翡翠品质也是连续变化的。由于翡翠的质细腻而通灵及具玻璃光泽是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当翡翠中次生(风化)成分较少,而组成矿物的晶体很小时,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玻璃种”翡翠。由于天然翡翠非常复杂,常具有各种次生(风化)成分,所以,人们在“玻璃种”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各种各样的种名。例如,由于翡翠次生风化过程中易发生黄色的次生色而保持原有的透明度或略低于原有透明度时被称为“蛋清”、“茶晶”、“蜜蜡”;而当次生色变为紫色时被称为“紫罗兰”和“香灰紫”(半透明);若产生粉红色则称为“桃红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