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玻璃光泽是什么种?
“玻璃”这个概念在玉石行业里是一个被用得比较多的形容词,不过它的适用范围其实非常窄——指的是仅含少量致色元素的铬(Cr)和钼(Mo)的绿辉石,这些成分含量的轻微差异会导致不同的品种,如“祖母绿”、“橄榄绿”、“黄阳绿”等,而“玻璃”本身并不是一个准确的鉴定术语。 因此当大家看到“玻璃种”这样的描述时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形容种水好的同义词喔~ 在业内“玻璃”一般特指透明度极好的翡翠,也就是行话常说的“玻璃底”,而具有这种透明度的翡翠种水一般也较好,但是否达到“玻璃种”的程度则需要仔细辨别。
以小编的经验来看,要判断一块石头是否为“玻璃底”非常简单,只要拿起它在阳光下观察并转动,如果可见内部结构,且颜色和光泽会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那就是“玻璃底”了;而如果站在某个特定角度可清晰看到整个结构,那就真的是“玻璃种”了~ 当然,除了要看还要摸,“玻璃底”虽然通透,但毕竟不是玻璃,其细腻度、光泽都远远比不上真正的玻璃,这点也是区分它和“冰种”“老坑种”等的必要条件。
我理解题主想问的是“哪种种的玉有玻璃光”,不过从题目中表述来看似乎有点不对。 先说说什么样的玉才能称得上是“种”吧: 《说文》中说“种,草木之芽者谓之种。”这是指植物界。而人类使用的宝石玉石等矿物晶体或岩浆岩石中的天然宝石都属于无生命物质,它们的生长方式与生物的生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自然界在漫长的时间里由单细胞慢慢演化而来,因此这些矿物的结晶学特征可以看成是没有生命的有机体(当然这属于比喻意义),它们的生长过程也符合生物学原理——“种子生根发芽长大”——所以也可以称为“种”。
现在来说下什么是“玻璃光”: “玻璃光”这个概念是一个感性的描述性术语,不是严格科学定义的物理量。它主要用来形容一类颜色较浅、透明度高、质硬且不易损伤的玉石,这些玉石的表面反射的光泽明亮清晰,犹如玻璃所发出的光亮一样清透又耀眼夺目;这样的表面效果给人带来的视觉印象是十分良好的,因而深受大众喜爱。 而有些质地细腻,结构致密的玉石虽然同样会有明亮的表面反光,但在某些角度观察也会有微微的半透明的感觉,这种材质就是所谓的“莹莹可鉴”了,比如祖母绿和海蓝宝就是如此,但它们通常不会受到大众的青睐,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对它们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