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书法的?
“书法”一词,源于汉代,是指以文字书写的形式以及表达的方式、方法与技巧等而言;广义上来讲则指关于汉字书写的学问和法则。 作为一门艺术门类,它的核心是文化,其精髓在于汉字的书写规律和方法。它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汉字不断演变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字体,其中以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最为普遍。
一、 篆书
(1)大篆: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书面文字。又称“籀篆”、“大篆”或“籀文”。因其字体结构较甲骨文规整,且为秦朝李斯所取法,故又称为“李斯相中”(此说无据,实为大篆成熟于战国中期之误论)。《说文解字·序》曰:“周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故后世又称“大篆”为“籀文”,也简称“籀书”。
(2)小篆:秦统一中国后由宰相李斯主持整理出的一种标准文字,又称“玉箸篆”。这种字体方中带圆,笔画均匀齐整,字形优美大方,便于书写,流传至今仍在使用。 小篆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不仅成为东汉及三国时期正书的主体,也成为隶书向楷书转变的过渡字体,并一直影响到近代的书体发展。 隋代书法家智永就专门编著有《真书千字文》一书,以教其弟子,该书也成为后世学习小篆的重要范本。
二、隶书 秦汉时期一种新兴的书体,它从民间兴起,在实用过程中逐渐定型,经过长期的使用而形成成熟的字体形态,具有书写简便、易学好用等特点,在社会上很快普及开来。
由于隶书的特点是以点带画,字形大多呈宽扁形,而且书写时笔势灵活多变,所以又被称为“隶字”、“隶家”等等。后来人们为了方便起见,就用一个“隶”字来泛称它们。 “隶”字的本义指的是古代奴隶社会里被奴役的人,即所谓的“隶人”,亦写作“隶臣”,如《左传•成公二年》中有“君舍臣而外吏”的句子,杜预注云“外吏,隶人”。这里的“隶”字就是“卑贱者”的意思了。
三、楷书 又名“真书”“正书”,是在汉朝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它是当今通行的文字。一般认为它在东晋时期正式成形,到了南朝时期已经十分流行并得到官方认可,盛行不衰。 唐初的虞世南等人将前人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楷书的书写技法和原则,这些内容也被后人记录下来并被广泛传播,从而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四、行书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始于汉朝,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朝中期,到了五代宋元时期达到顶峰。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有言:“余见古人佳行书,多不甚规矩,而潇洒流落,真似向壁虚构者……”可见,所谓“行书”就是要既不像草书那样放纵,也不像楷书那样拘束,而应做到不拘不束,自然天成。
五、草书 是一种追求快捷书写方式的字体,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可分为章草、今草、狂草等多种类型。其特点是省掉了楷书中的许多细节,使书写更加便捷快速。 历代著名的草书大家有章草代表张芝、钟繇,今草代表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狂草的代表人物则有怀素、颜真卿和张旭。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中记载:草书“一点一划须有曲折。一字一片须有起伏,一声一出须有顿挫;一章一篇须有首尾照应。故作大草,若乱毫失理,草书因而变矣!”这里所说的“乱毫”就是指的草书中的错乱之笔,“因变”也就是因为这样的错误才导致了草书的产生和发展。 从上面这段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氏主张在草书创作中应该注重用笔的变化,并且还要有一定的章法布局。只有这样才会让作品具有动感美和跳跃性美感,同时也体现出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草书并非只是追求速度,而是讲究艺术性和技巧性的结合。 如果想要写好草书就需要掌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一、注意运笔时要尽量把字写得大一些; 二、在创作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加入一些夸张的手法进行点缀装饰; 三、要注意把握好整体上的平衡和协调感,不要出现头重脚轻或者前后失衡等现象; 四、在书写时要注意线条的粗细变化,尤其是要把握好粗线与细线之间的衔接过渡。只有具备了以上几点,才能写出一幅完美的草书佳作! 以上就是我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啦~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