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种书法?
1、楷书,又称正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之一,故名“楷书”。又因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和颜真卿把楷法推到了极致,后世遂以“欧体”“颜体”作为楷书的代称;还有虞世南的“虞体”、褚遂良的“褚体”等,都是著名的楷书大家。唐以后各代都有楷书名家,如柳公权的“柳体”、赵孟頫的“赵体”、文徵明的“细楷”“小楷”等等。现代也有许多著名楷书写家,比较有名的有康有为、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赵朴初等。 2、草书,在篆隶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其特点是笔画粗而线条简省,笔势连贯奔放,有草率快捷之意,故而得名。汉末的张芝是章草的代表人物,后人尊他为“草圣”。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王铎等均擅长草书,其中王铎的草书最为知名。
3、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其特点是易识、易写、便于欣赏。它是人们应用最广的书体,也是最能体现作者审美情趣的书体。东晋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子王献之也善行书。宋代的苏东坡、米芾也都精通此道。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成亲王皆擅长行草书。近现代的于右任、林散之也都是大家。 4、隶书,始于秦朝,成熟于西汉初期,是一种具有装饰效果的字体。其特点是字形多呈宽扁形;横画长而竖画短,左右分列,上下分列;起笔常作“波发”状,收笔常弄“蚕头雁尾”;结构上讲究“波挑”(即“挑法”),并运用“穿插”“让位”等方法使字间疏密匀称、灵活生动。东汉末年,出现了“方劲古拙”的“汉隶”,代表人物有《曹全碑》的作者曹魏时人曹寿等人以及《礼器碑》《乙瑛碑》的作者汉末的人张迁和孔庙之“孔君碑”的作者孔宙。此外还有《石门颂》《西狭颂》《史晨碑》《张迁碑》《衡方碑》等代表作,都堪称汉隶中的精品。
5、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两种,为秦国篆书所统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也称“钟鼎文”)、籀文(也称“大篆”或“秦篆”)三种形态。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的一种标准的秦国文字,由李斯所创制,故亦称为“秦篆”,其特点是形体整齐,笔画均匀而圆转。由于秦二世的暴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农民起义迅速发展到全国,秦朝迅速灭亡,于是小篆也就很少为人使用了。汉代的篆书主要继承的是战国中晚期的“楚篆”,如《泰山刻石》就是秦丞相李斯的杰作,其笔画瘦劲遒丽,结体奇峭多姿,是历代学篆者的范本之一。
6、狂草,即狂乱大草,相传为晋代的王羲之所创,他当时因见卫夫人所撰的《笔阵图》中有“草勿使字有踪迹”的话,于是就信笔挥洒而成这种书体。其实,这种说法不可信。实际上,狂草的出现比晋朝要早得多,它大约产生于东汉中后期。从东汉张芝到唐朝的怀素都是这一书体的创造者。但真正将它推向高峰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
7、章草,今存最早的章草作品是东汉时期的《急就章》。后来王愔说张芝曾作过三篇,三国时的韦诞又作一篇,共四篇。因此《急就章》就成了章草的标志。但是,据《淳化阁帖》和清人冯武的《书法指要》中所辑《出师颂》来看,此贴系东汉桓帝时人所书,乃是今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章草真迹了。
8、行草书,顾名思义,也就是以草书为基本笔法,同时兼用楷法的字体。这类书体虽然同属一种,但由于不同的书家和不同的时期,其风格迥然不同。行草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魏晋南北朝阶段;二是隋唐五代阶段;三是北宋元明清的阶段。
9、晋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当时的晋人创作了大量优秀之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名品。比如王羲之的《乐毅论》、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还有王珣的《伯远帖》、王珉的《万岁通天帖》等无不神采照人,熠熠生辉。尤其是王羲之的书法被后人推崇备至,以致达到了“天下翕然以为宗匠”的地步。他的《兰亭序》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以上所列只是一些基本的分类,还有一些诸如楷书、章草、小篆之类的,因为它们流传下来的精品较多,所以常被作为临摹学习的范本;而其他的一些如今隶、八分、鸟虫书之类的则大多只停留在艺术观赏的意义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