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用什么宣纸?

冀新机冀新机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书法的纸张,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秦汉时期,人们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竹简和帛书两种。所谓的“帛”是未经染色的生丝织品;而“竹简”则是将裁好的竹片用墨、漆等方式装饰后加以排列成册的书本。 在汉魏之际,由于帛贵简重,缣帛又不宜携带保存,人们逐渐开始使用纸来代替帛与竹简。东晋时,出现了以麻为原料制成的麻纸,这种纸纸质细密洁白且价格适中,很快就被人们所接受并取代了帛与竹木简的地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此后,一直沿用到元明两代。清代中叶以后,纸坊改用木浆造纸,称为“棉浆纸”;以草为原材料造纸则称为“草纸”,这两种纸质量较差,纸面上常有斑点,而且质地粗糙。至清末,传统的纸质渐渐被舶来的洋纸所替代。

随着纸的推广普及,人们对纸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南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吴均曾写过一篇《纸赋》文,对当时所使用的各种纸作了评述:“有麻纸者,宜书札;蚕茧纸者,宜笔札;黄白小麻者,宜笺札……或加丹缕,以为彩章;或镂版叶,以为文画……”从文中可以看出,古人已经能够根据书写用途的不同,选择不同材质的纸张进行制作了。 从上述的文字记载来看,至少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可以根据不同的书写需要,制作出适合用来书写或绘画的宣纸了。 那么古代究竟有哪些著名的纸呢?我们不妨来简单了解一下:

一、蜀素(sùxī)台纸:又称“布锦”或者“麻布纸”,是以桑蚕丝织品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纸,其特点是表面平滑、白度较高,具有坚韧、不损等特点。它因产于今四川一带,故得此名。这种纸最早出现于隋末唐初,唐时最为盛行。到了元代末期,因为桑蚕丝的产量下降,蜀素便越来越少见了。 二,宣纸:也称“宣德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是一种以竹、木等为原材料加工而成的纸品。这种纸的特点在于“薄如蝉翼、光滑细腻、纹理清晰”,被誉为“纸中之王”。此外还有“玉板”之称,因为它色泽如玉一般洁净光亮。 三,澄心堂纸:唐代时期一种上等的宣州纸,以竹为原料生产而成,因产于唐宣宗李忱在位期间(847年-859年间),所以得名"澄心堂"纸。据文献记载它的品质相当上乘,不仅质地洁白柔嫩,而且韧力强、不易破裂,更可贵的是,即使经年累月,也不会变黄或产生霉变现象。 四,澄心堂团扇纸:又名“澄泥砚”、“澄泥帖”等,是一种以泥土为原料制作出来的纸张类产品,因其质地柔软细腻而得名。宋代时由宫廷御制而成,专用于制作团扇面或手卷。 五,金粟山藏经纸:也叫金粟山梵纸或金粟山纸。它是唐朝时僧侣们收集民间废旧的宣纸重新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种特殊纸张类制品。这种纸的特点就在于颜色金黄,上面还印有精美的佛像图案。 六,罗小景云母粉笺纸:也叫罗小景石青纸或是罗小景云母粉笺纸。这种纸的特点就是色彩柔和淡雅,而且易于着色,非常适合于制作山水画卷。 七,谢公覆蜡笺纸:又叫谢公纸,是一种以谢灵运的诗歌命名而成的纸种——传说这种纸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熟桐油涂在纸上再敷以熟蜡,然后晾干即可得到一张光泽明亮富有弹性的精美纸品来了!

优质答主

这题我会,我买过的最差的宣纸就是老白棉的。 它确实便宜啊!120*68厘米一卷卖35元,算下来也就4.17/平方英尺。 一卷大概是19平米吧(不知道是不是平方英寸),换算过来差不多每平方米3块多呢。 后来朋友跟我说这个纸不错还告诉我一个诀窍。 这个纸是可以用水泡开的,不用刷糨糊,直接泡水里就可以。 我尝试了一下,真的可以用清水泡开。而且不会散。只是稍微皱点而已啦。

因为它是用草纤维做的,所以有股淡淡的香味儿~而且触感特别柔软……我觉得挺不错的。 但是到了后期我买了更好的纸张之后就没用它了,因为那个更好用的东西更贵呀~现在都送同学老师了哦。 对了还有别的便宜的纸可以买噢。比如黄麻纸,可以当草稿纸用也不错。不过这个不能泡水,要用刷子刷糨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