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票样有价值吗?
1863年,清政府委托香港上海银行印制发行了第一批银元,正面图案是“蟠龙”,俗称“龙洋”,有“光绪元宝”、“大清银币”等币值,背面是一艘帆船,上面有“HK”“C.S.D.G.”“A.M.”的英文字母,代表的是香港上海银行加德国拜仁公司代理印制的含义。这其实是银圆(银元),不是人民币。 但由于清朝末年政局动荡不安,财政紧张,而海关税收大多是用银两结算的,为维持财政运转,自1900年起,清廷陆续授权和指定洋行代铸带有“C. S. D. G. (Chong-See Diamond and Gold 重水钻石)”或“A. M. (Allison & MacKenzie ) ”印记的银元,作为兑换货币的补充。
这些银元在流通过程中磨损严重,存世量极大。但因为是清朝末期的钱币,又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外国币种大量输入,人民生活饱受剥削,人们并不珍惜这样的银元,因此当时民间大量流通这种银元,老百姓多将其融毁重新打制。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比较完整的“C. S. D. G.(重水钻石)版”的“光绪元宝”,一般都是1899年到1902年间铸造的,少数几枚是1907年到1910年间铸造的,因为时间跨度比较大,加上那时候百姓生活不充裕,对钱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银元都被人熔化重新做成了首饰。所以完整的“C. S. D. G . ”版“光绪元宝”现在已很稀少,价格也比较高。
与 “C. S. D. G. 版”同时期也有“ A. M 版” “大满文版” 和 “小满文版” 的“光绪元宝”。其中“ 小满文版”因较为罕见,价格较高。其它两种则较多见,价格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