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中青花是什么?
所谓青花即是用钴料直接在瓷器坯体上绘画,经施釉覆盖一层透明白釉。在高温1250-1350℃(度)一次性烧成后,使原本呈蓝紫色的钴料发挥出艳丽如宝石般的蓝色,因其蓝色如青,而又有釉的覆盖,故称青花。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已发现的最早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圣物白瓷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烧造成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明、清两代,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青花瓷是以钴为呈色剂;釉下青花则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釉上青花中,钴的作用类似于金属银,在釉料的弱还原性气氛中,银粉只起到绘画的作用,本身不会形成任何颜色,只有在釉料的强还原性气氛中,银粉才被点化成青蓝色(银的还原温度要比钴低),成为青花瓷,也就是说,以银粉作青花料,在氧化或者弱还原性气氛中会被烧成为黑色的釉上彩瓷:即银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