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瓶分几种?
瓶,因物置其中而得名,原是日常生活中用以陈设插花或盛酒、水等的容器。古代瓶式品种繁多。商周时期已出现铜、陶质瓶,形体多仿玉琮或罍。春秋战国时期流行圆形、椭圆形瓶。汉晋时期发展为盘口或洗口折肩瓶。
唐宋以后,瓶的造型渐趋丰富多彩,有琮式瓶、观音瓶、玉壶春瓶、梅瓶、胆式瓶、马挂瓶、蒜头瓶、葫芦瓶、多管瓶、象腿瓶、筒瓶、四方瓶、花口瓶、多棱瓶等。尤其是清三代时期,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各式各样的瓷瓶多达数十种,达到顶峰。此后,历代多有袭烧,延续至今。
琮式瓶受玉琮启发而烧制,为仿古造型,出现于宋,流行于明清。造型为方瓶,口、足外撇,有方觚式样,亦有折肩样式。以青花品种为多见,亦有五彩,釉里红等品种。
观音瓶又称「宝月瓶」、「抱月瓶」。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烧造,流行于明清两代。小口,直颈,内折肩,腹圆如满月,多在腹部装饰纹饰。明初以青花为主,嘉靖朝多饰绿彩,清代装饰手法多样,有斗彩、五彩、粉彩等。
玉壶春瓶,仿当时一种细颈、大腹、圈足之酒壶造型,明、清时期较为流行,形制变化较大,清代为多见,俗称玉壶春。
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一般在臀部截去。名贵品种在明清均有烧造,多为青花或釉里红。
胆式瓶,瓶形似悬胆,瓶口外撇,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至瓶中部略为内收,底部外撇,器形优美,线条流畅。多为青花釉里红器物,明清都有烧造,明初永乐、宣德两朝多见。
马挂瓶、袋瓶,受蒙元文化影响,在马具上装饰烧造的小瓶。口微撇,颈粗短,圆腹,腹下部内收,近底处外撇,无足。清代品种有钧红釉,青花釉里红,仿官釉,仿汝釉等,俗称「马挂瓶」,或称为「喜瓶」。
蒜头瓶仿蒜头形而得名。玉质、铜质、瓷质均有烧造。清代有各种色釉装饰、青花、粉彩、釉里红等品种。
葫芦瓶因形似葫芦而得名,是传统造型。葫芦谐音「福禄」。瓶身为两节,上节短粗,下节较长,中间呈细腰,形如葫芦。清代品种有仿官釉、粉青釉、炉钧釉、窑变釉和茶叶末釉等。
多管瓶又称「弦纹瓶」,「盘口瓶」。仿汉代铜器造型,北朝已见烧造。多为青瓷,瓶上端口为盘口,肩部上饰2-8条弦纹装饰,肩部左右两侧置环形双系,颈部至肩部有直管状附加堆饰数个,宋代景德镇窑有影青瓷烧制。
象腿瓶因形肥胖得名。清代器物,口外撇,短颈,直筒腹下腹饱满,近底处内收,足外撇,造型丰腴。粉彩为多见,霁蓝釉、窑变釉、仿哥釉等亦有烧造。
筒瓶又叫直颈瓶。明代开始出现,外形为口、颈、腹、足等宽窄均等,长颈,圈足,又称「象腿瓶」。清代盛行,大多为青花器物。
四方瓶亦称方瓶。明、清均有烧造,四方灯笼瓶较为多见。造型为口外撇,斜肩,方柱体,方足。乾隆时期出现一种高足洗口的方瓶,形体较高大,洗口,方瓜棱身,上部凸圆,以四根立柱支撑,高足外撇。品种有仿官釉、仿汝釉、窑变釉、仿哥釉、粉青釉、霁蓝釉、豆青釉等。
花口瓶瓶口呈四瓣或六瓣花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