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书法特点?

庾滑翔庾滑翔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867年,时年六十二的“海岳山人”黄自元,在湖南长沙病逝,一代书家就此落幕。其著作《楷书速成法》至今仍是习字者必修之课。 然而,这位被世人誉为清季楷圣的书家的命运却与晚清另一位大家、同时也是他的门生——曾国藩颇为类似: 生前身后寂寞无人知。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的编目部门发现了一批刻印十分简陋而字迹又极为精妙的《隶书分句评》手稿本。经专家鉴定,作者正是“晚清四大家”之一的何绍基。

这些稿本为何会流落街头卖与北京图书馆,且看下文分解。 一、早年经历 道光年间,一个名叫何绍基的少年来到了湖南长沙。 当时,他不过十五岁。 但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少年日后竟会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可与钟王、颜柳比肩的大书法家和篆刻名家。 这个年轻人之所以离开家乡来到长沙,是因为他是来应考的———那年,他在父亲的督促下,不远千里从四川来到湖南乡试,以求考取功名从而光耀门楣。

可惜,这个年轻人虽天资聪慧,但毕竟年轻气盛,考试之际,何绍基因对考题不满而撕毁了试卷,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 在友人周茂兰等人的帮助下,何绍基在长沙住下潜心读书,准备来年再战。 周茂兰是湖南湘乡人氏,与曾国藩同窗四年,交情深厚。一日,他与好友谈起应试不第之事,曾国藩闻讯后大为赞赏,遂邀请二人来自己创办的湘乡县书院中担任教习,以培养人才。

就这样,何绍基结识了日后影响他一生的良师益友;与此同时,他还结识了一位对他一生都有重大影响的恩师——刘蓉。

二、入幕曾国藩军 中 咸丰二年冬,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次年夏,清朝政府任命礼部侍郎曾国藩为江苏巡抚,并令其前往苏州镇压起义军。 而此时刚过而立之年的何绍基已跟随周茂兰、刘蓉等人来到了湖南长沙,在岳麓书院担任主讲一职。 得知老友受命剿匪之后,他便决定投笔从戎,毅然离开了自己的教学岗位,南下投靠曾文正公,出任其幕僚。

当时的曾国藩正在江西南昌与太平军作战,听说自己的得意门生出山相助之后自然是喜出望外。于是,他将此人安排在身边从事文书工作,并为其改名为“子贞”———意为永远忠于国家。 不久,曾国藩因失地太多而被朝廷革职在家,回到衡阳老家养病。在此期间,他和弟子们一起研习诗文,创作了很多作品,并结集出版《曾文正公诗集》(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 他还在自己的府邸中开办了一个私垫学校,专门招收那些有才华却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穷苦孩子。 三、官至山东提督 一八七一年春正月十八日,曾国藩因病去世于两江总督任所。

遵照遗愿,家人将其安葬于安徽安庆附近的桐城枞阳。

曾国藩死后第二年八月十九日,即一八七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其生前最器重的弟子之一,时任国史馆纂修兼协修官的刘毓崧向朝廷上奏,请求将曾国藩生平事迹编辑成册,以为后世楷模。 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朝廷批准了他的提议,派专人编纂曾国藩传记。

从此,天下人对这位已经离世多年的大儒更加熟悉起来…… 关于何绍基书法的特点,我在下面这段文字中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点开看看: 以上图片均为本人拍摄,版权所有,盗用必究!

优质答主

他的字,我最早在电视上看到的,是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的片头。 当时觉得这个写字的人好有气势啊!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见到他写的《临颜真卿勤礼碑》和《临柳公权玄秘塔碑》,还有《兰亭序》小楷等作品。 再后来因为看了《书谱》而有了想练字的冲动。

再后来因为工作原因认识了某位书法家(不是题主,在此不剧透) 我很惊异于我对这位作者的敬仰之情。 所以我说“喜欢”这个词用得不妥,应该说“敬重” 这个作者就是何世英老师,1938年出生于广州,祖籍湖南茶陵人。他是当代很有名的书法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教育家和诗人。 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推崇,他在20世纪70年代编撰了我国第一部《标准草书》。 他对文字的研究也让人钦佩不已。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