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有哪些铭文?
北宋中期以后,瓷业出现了许多变化,如民窑产品大量增加,产品铭款开始盛行。由于瓷器生产商品化程度大大加强,于是窑场名称、商标款、制器款、广告词等出现于产品上,以求得顾客信赖,在商战中取得一席之地。
铭文一般多在器物底部,也有的在器口或器腹上、器物肩部。据不完全统计,宋代瓷器铭款有150种以上,仅耀州窑就有30多种。器款有写有刻,有印划。
器款的格式有四字款、三字款及二字款。刻划款多为直排,也有横排,排列形式规整。釉色以白釉最多,青釉、酱釉、黑釉等品种,刻款较多。墨书款多为白瓷釉色。款文的书体,楷书最多,有的秀丽挺拔,富于文人气息,使一件本来并不精致的器物由于字文的清雅而身价倍增;有的则相当草率,一笔挥就,有明显的行书意味。
宋代瓷器铭文主要包括:生产窑口铭、作者纪名铭、吉语铭、年号和干支纪年铭、器名铭、器物说明铭等。这些铭文为我们研究宋瓷的年代、窑口、造型名称、吉文语等重要信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窑口铭:
铭文有瓷窑生产作坊的窑号款以及该窑生产经理的堂号款。如“饶玉”(景德镇窑)铭、“湖田窑”(湖田窑)铭、“均家所制”(钧窑)铭、“余氏均陶”(钧窑)铭、“均弟”(钧窑)铭、“蔡家新窑”(耀州窑)铭、“元祐七年陈十三叔哥均窑”(耀州窑)铭、“东湖吉州”(吉州窑)铭、“梁家造”、“王记”(磁州窑)等等。
2、作者纪名铭:
此类纪年铭文在宋以前是很少见的,宋时大量增多,多为民窑产品。此铭为生产瓷器的工匠在陶磁器上留下的印记,以记录自己劳动的成果。纪名铭文不仅在陶瓷器上可以见到,在铜镜、砖等器物上也有。
陶瓷上的纪名铭文在北方窑口比南方窑口要多,磁州窑、耀州窑、当阳峪窑、扒村窑等都有。器铭多为匠工的姓氏、法号等。匠工款多为“张”、“陈”、“梁”、“均”、“寿”、“元”等。如“张记”、“记陈”、“寿作”、“均家”、“张”、“胡”、“贾”、“元记”、“贾元”、“寿记”之类,另外还有“寿哥”等。
在河南林县窑,河南窑口和山东淄博窑曾多次发现纪名铭文,铭文有:“张家官哥”、“张家官哥窑”、“张记官哥”、“张记哥窑”等。从铭文内容可知林县窑、河南窑口和山东淄博窑仿制的是南方浙江的哥窑,且是官窑、哥窑器。
3、吉语铭:
用吉祥语装饰器物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历史。宋代因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人们的思想也有很大变化,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愿,陶瓷生产者在陶瓷上书写了一些歌颂爱情、友谊和亲情的铭文。如“福”、“福寿”、“长命”、“五福”、“五福同春”、“福禄寿”、“寿山福海”,“酒”、“茶”、“茶酒”、“酒注子”。
另外还有“寿哥”、“弟记”、“陈十三叔哥”、“贾元”等。如磁州窑“福寿”铭瓶口沿下,刻有“福寿”二字楷书,字体苍劲有力,器身用墨书楷书书写草虫诗。耀州窑“五福同春”铭盘,在盘的内底刻花牡丹纹外一周楷书“酒色财气俱空虚,只有业随人”、“今日本来过去我,三生元是一般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