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钱窖藏一般藏在哪里?
清代的钱币窖藏一般数量巨大,以“通宝”为主,其数量少则数万斤,多则十多万斤。1992年至1993年期间,安徽泗县有两伙盗墓贼在该县黑塔镇大樊村樊正田家的打谷场上挖出两处古代钱币窖藏,总数14余万斤,经鉴定为清代大额金钱。
清代钱币大多采用黄铜铸造,以钱文为主识别不同年代,背文有满文、汉文或满汉文兼有。清代通宝钱文共计19种,其中有16种的钱背上铸有吉祥语、干支、年号等文字;另3种为户部(俗称兵户部)、工部(俗称红工部、黑工部)及内务府钱局所制铸的母钱和样钱,均为红铜铸造,钱背空无一文。清代铜钱的铸造较为精良,其铸造工艺有砂模、铁模及铜模,铸币程序为:制母钱、翻制工作模、置沙箱浇铸。由于清代铸钱的局厂多,钱文繁杂,各地流通不一,因此铸币风格各异,并且清代铜钱铸造量大,存世极多,因而收藏清钱只要能够有所侧重和选择,寻觅、收集和拥有还是较容易的。
清朝钱的铸造从清世祖顺治元年开始,直到清德宗光绪34年结束。这期间,共铸行了19种通宝钱,有21处钱局分铸。顺治通宝是清代钱的开铸。从康熙以后到道光朝末年,200多年中铸造了大量的大钱,这些大钱有通宝和重宝两大类。通宝一类的有当十大钱,有当百、当五百、当千小平钱(也称制钱)。此外还有康熙通宝当十钱等,嘉庆通宝面文为宝云当十的,极为珍贵,是我国的珍稀钱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