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口哨做什么用的?
在清代时,哨子是绿营兵训练中的乐器,和我们平时说的“打靶三三二”时所用的哨子用途相似,用来传递口令、指挥队伍。清代绿营兵大约是康熙年间为了代替被解散的八旗军而组建的军队主力,一直到太平天国运动才被湘军和淮军解散(湘军、淮军也属于绿营兵的性质,而不是八旗军)。绿营军的人数在清朝时期最多达到八十万人的规模。绿营军的军额分为“常”,“标”,“协”几类。“常”,“标”,“协”的官兵有绿旗,因此叫绿营。营内将士所使用的兵刃称为绿营刀。绿营兵的军事训练等由骁骑校负责,骁骑校的官名是绿营军特有的基层军官,只负责训练和管理官兵,无作战指挥权。绿营兵的骁骑校在和平时期主要就是在地方当保卫,负责巡逻,缉捕逃犯,有时还要修路建筑等。战时骁骑校随本营官兵作战,有本营官员指挥。
清代绿营兵所用哨子采用黄铜素制而成,呈椭圆形或圆柱形,两端各有一个小孔,制作时在管壁上再开出一道裂缝,并弯成弧状,吹气时哨子内部空气被压缩,从缝隙处冲出与空气摩擦发声。
据文献记载,铜口哨在绿营兵中的使用级别较低,一般是骁骑校以下官兵使用。哨子的另一个用途是吹奏娱乐之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通志堂集》中就有一首《塞上曲·木叶黄》,其中就有“一声画角咽明月,万片月黄深塞草”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