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居仁堂制瓷器有没有价值?

茅达信茅达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仿居仁堂制瓷器有没有价值?

有专家指出:当前仿制官窑瓷器已成潮流,民间有“古董假货一大套,比不上老朝官窑一件衫”的讥讽。然而,当“官窑”成为了某一类人群甚至是大多数人的审美嗜好,并催生了一批以仿制宫廷窑瓷器为生的“职人”之后,这些看似与现代生活和消费秩序格格不入的“古董”和“假货”却意外地成为市场的新宠,其升值潜力令人咋舌。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收藏热的推动下,造假者也开始根据市场热点“造新”。像“乾隆白菜”、“大鸟”图玺等各种假货的造假者中,有专职的,也有跨行业的。造假者中还有一个群体,是部分原属于机关干部、国有企业员工等不良资产剥离的“下岗者”,他们因手中掌握一笔“绝技”,而成为造假者。

仿制官窑瓷器群体的形成,是和当时社会的畸形的身份阶级有所关联的,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象。由于清代廷对制瓷业实行严格的管理,对外封锁、限制瓷器出口;同时,又竭力推崇“务殷饰缛,足追古昔”和“取法尤难,古未有也”的官窑瓷器。

为杜绝民窑代替官窑,更为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得到满足,乾隆皇帝甚至下令:“将来烧造瓷器,永行禁止,如有私下烧制者,经发觉后,即以违制论,加刑治罚。” 由于官窑制品为达官贵人所重,身价自然不凡,民间工匠有心学习,但难得师传授技艺,于是私塾学艺、兄弟相传、父传子、师传徒也是传授技艺的一种途径,但是毕竟人员有限,而市场需求很大,这就造成了官窑瓷器供不应求的局势。

这时,一些工艺精湛、技术高超的民间陶瓷工匠便被“请”进皇宫,为帝后烧造瓷器。这些瓷器一方面用作宫廷陈设,一方面也用于赏赐宗室、大臣。这些瓷器虽出自民窑,然使用的却是官器款识,“货真价实”的官窑新品既满足了宫廷的需要,又满足了朝廷宗室、大臣的虚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求独不求贵”的心理需求。这可谓是“君正、臣忠、民富”三赢的局面。

仿居仁堂制瓷器特征:

1、造办处与内府款瓷器。内府即官府、官家之意。凡是御用的瓷器,多书“内府”“宫中”钤印,少数亦有“乾隆御览”“纪恩堂制”等款识,这些均为官窑产品。造办处款识是在宫廷开设作坊,由内务府直接管理,专事烧制宫廷御用瓷器。其款识样式有“大清乾隆年造”“大清咸丰年造”方章腰封款或“大观年制”“雍正年制”等年号款。

2、内廷款瓷器。多书“养心殿制”“重华宫制”“敬胜斋制”“梅翠轩制”“剑庐主人”“长命富贵”“大吉庆祥”等,多为六字三拼音款。少数五字三拼音款,如“重华宫制”,或四字两款,如“养心殿制”、“长命富贵”,或二字一款,如“制”字少写作“旨”。年号多见于“道光”,其他不太常见。

3、堂名款。是指将明代堂号直接变为款识。如“武陵洞天”“眉公阁”“渊仲氏”“虎逸斋”“静乐堂”等。有些款识直接书明代堂号+“今典”二字,如“六致堂今典”“六致堂收藏”等。

4、吉言款。常用“嘉寿无极”“延年益寿”“富贵延年”“国泰民安”“平安是福”“天恩懋典”“天地同寿”等。

5、花卉植物款。常有“芝仙庆寿”“芝兰茂盛”“富贵人生”“富寿长春”“春喜富贵”“福”“禄”“寿”“喜”等,均书体工整,风格一致。

6、人物款。多取富有文雅之意的题材,如“清书玩韵”“弈会轩胜”“得趣”“仕女婴戏”“仙山奇迹”“渔耕樵读”“博古”“文会”等,少数亦见有一定意义的题句,如“李白醉卧”等。人物衣纹、装饰多取清代样式,颇有谐趣。

7、符号款。有专用符号、图像,代表使用者的身份。这类款识多见于高仿古代书画真迹。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