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毛货必须抛光么?
首先,我要纠正你一个误区!翡翠抛光不是必须的工序,但是不抛光是绝对不可以的(除一些特殊用途比如检测等) 就像上面这位答主所言,根据皮色、种水等情况来决定要不要抛光。一般来讲行内会认为如果玉质细腻,颜色鲜艳且均匀,有透光现象(即打灯可见绿色)的,就可以进行抛光;反之,则不抛光。但这些都是比较笼统的建议,具体还要看实物来定。 这里我给大家看几个不同处理方式的例子,就会明白为什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了。
1.先打灯后抛光 这个是抛光处理的例子,可以看到料子本身存在一定的底色,并且打灯可见绿色,所以可以进行抛光。最终成品如上:
2.先抛光后打灯 这是没有抛光的例子,可以看到料子的底色已经部分暴露出来,绿色部分被遮盖,打灯可见底色。最终成品如下:
3.不抛光 不抛光处理方式的例子就无需再打了吧?可以看下这个视频: 不抛光的原因是保留皮色和杂质,做自然效果。但这种处理方式也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不干净不光滑,容易留下划痕。由于现在的雕刻手法都是雕龙纹或者镂空雕刻,这样会造成更多的划痕。这些划痕用普通的清洁剂是无法清洗掉的,只能用强酸或者强碱溶液浸泡,这样又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工艺的复杂化。
不一定非得抛光,只是如果你不会看毛货,可以要求卖家给你打灯,然后从顶部观察绿的分布和底子是否干净等。若是底部脏,一般都给泡了胶,那样观察起来就有些困难了。若是泡了胶,一定要减价,因为胶虽然会增加绿的亮度,但却会严重影响翡翠的增值性,而且带胶的翠佩带者身体有害。
翡翠毛坯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光毛料,二是胶毛料和胶半胚,三是素半胚,素胚。
光毛料:也称为蒙子料,是直接在原生矿(山场)中获得的料子,基本保持了原石的皮壳和内部的天然特征。但是,由于风化比较厉害,有的在地下水中已经度过了千百万年的漫长岁月,甚至几千万年或上亿年的时光,所以,表面已经具有了不同程度的风化和溶蚀现象。一般在表皮上就能看到凹坑、裂隙和沟坎,还有的由于铁质沁入裂隙和溶蚀后的空洞中,会呈深红色、褐红色、紫黑色等等,这为预测内部的品质提供了线索根据。
胶毛料和胶半(半成品) 胚:这种料是在河床和江底经过亿万年的地质作用,风化溶蚀得相当厉害,甚至已经接近于沙化状态,因此,开采出的毛料中已经含有大量水分和细沙和其它废物、杂质。为了保存它的品质,降低损耗,把这些“稀饭”状的料放进竹箩里面,装得相当满,再在空中向下摔落,反复很多次,除去水份和细沙与杂质之后,再注入以骨胶为主要成份的胶水,经过不断摔落和翻滚,一直到均匀并挂胶之后,再晒干,即得“胶毛料”,如果经过粗磨去皮,成为“胶半(半成品) 胚”。这种料多产自江底,往往有老坑特征,有很高的收藏和增值价值。有的胶料在加工的过程中,甚至在上胶之前,就已经有裂隙或内部结构不够紧密,因此,在加工和后来的佩戴使用过程中,可能有裂隙产生或裂隙扩大,这是由于骨胶热胀冷缩和其它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素(未上胶的)半胚和素胚:这种料是从河床的表面或浅层得到的料,裂隙和风化等现象比较小,多为山流水,挂有很薄的皮,经过上竹箩摔打和粗磨去皮,即成为素半胚,如果磨琢成粗胚,即为素胚。这种料多产自河床,有新坑或老坑的特征,也有很高的增值和收藏价值。有的素胚的结晶状况不太好,结晶颗粒较粗,有裂隙的可能,但这种状况要稍好于“胶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