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瓷器有哪些?
乾隆时期制瓷的特征,由于历时长达60年,前后亦有所差异。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前期(1736——1756)内务府珐琅作有唐英在,如1748——1753年,共有7批烧成的珐琅器运往热河行宫,前后3602件之多。唐因在,对各种瓷活计的烧制把关,自然相当有力。
中后期(1757——1770)为乾隆制瓷最盛时期,内务府亦有造办处、珐琅厂、广木厂,三厂合并,技术力量极为雄厚,无论数量、质量,此期均有较突出的成就。后期(1771——1795)因乾隆后期年事大高,不再关心瓷器烧造,在宫中只作日常陈设使用,没有重大活动,因而制瓷数量锐减,且多模仿唐英时的器物烧制,造型、釉彩、款识,都略显粗糙,胎釉均差,缺乏精神。
仿古与创新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仿古瓷不论造型和釉色,都有相当水平,尤其是仿明代宣德、成化、嘉靖、万历、康熙瓷,十分成功,几可乱真,甚至达到“达天工,精妙绝伦”的程度。创新品种,除继续生产雍正时的粉彩、珐琅彩外,还要烧制各种颜色釉,如金星金地五爪龙纹瓶(俗称“老龙纹瓶”)、茶叶末釉、炉钧釉等,都达到了清代颜色釉的最高峰。仿烧陶器有仿木纹、仿漆器、仿紫砂、仿乌金釉、仿铁骨大观釉等,均有较高水平。
在造型上,由于烧制各种瓷器的目的多为陈设宫廷所用,因之造型比较奇特,多有高足大盘、高足碗、高足洗、大瓶、大罐之类。在纹饰上多绘制吉祥图案,如“凤穿牡丹”、“三羊开泰”、“八仙过海”、“百福、百寿字”等,寓意吉祥,取吉利喜庆之意。在款识上,乾隆时期无论官、民窑,用的都是“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的六字篆书款识,官窑极少用楷书款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