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窑瓷器产自哪里?
土窑瓷器是相对官窑、民窑和洋窑而言的,指乡村里一般人家过红白大事自制的瓷盘、瓷碗、瓷盆、瓷缸、瓷瓶和瓷罐等。
因是在乡野里露天用土砖垒个窑,以树木、木炭和草等燃料烧制而成的,故称土窑瓷器。也有以民间作坊生产的粗瓷也称土窑瓷器。
烧制土窑瓷器的,都是一些世代有手艺的匠人,他们祖传这种绝技,一般绝不外传,其烧窑有独特的绝活和秘诀。
土窑瓷器生产时,先准备好河泥或其它粘土。再将泥巴泡在水里一段时间,使其软化。然后放入大缸里,倒入清水浸泡,人站在缸里不断用脚踩揉,直到将泥揉细揉韧。
为使瓷器光滑,在踩泥时必须将脚洗干净。然后将泥放在水桶里,用竹帘将泥水过滤沉淀,用木瓢将悬浮的泥渣撇去,将桶底沉淀的细泥糊舀出来晒干,就成为制作瓷器胚子的原料。
做盘时,先将原料用脚踩成可塑的淤泥,放在用竹片子交叉制成的圆底盘上,用擀面杖般的小竹棍在盘上滚动,将淤泥均匀地刮在底盘上。
再将底盘上的淤泥翻过,去掉底盘,在淤泥上加上一层细泥糊,做成瓷盘的生胚。用同样的方法做瓷缸生胚。
做瓷盆和瓷瓶生胚时,先将淤泥团成圆球,插在与要做的瓷盆或瓷瓶同样大直径的圆木板的钉子上,由上到下用木棍擀压形成圆柱,并留出盆底和瓶底的部分,去掉木板,将瓷盆生胚和瓷瓶生胚做出来。
将瓷盆和瓷瓶生胚的口沿擀宽,再在擀好的宽沿处擀一圈凹槽。在做生胚时,注意每擀一下都要用手指弹一下瓷盆或瓷瓶生胚,将可能形成的微小气泡和淤泥中的水份挤压出去,防止烧窑时炸窑。
给盆、瓶、缸和瓷缸生胚分别擀好沿子,以防止烧时烂沿子。晾干后,在瓶口内侧用竹条粘上粗石英粉做成磨口,再在瓶口外侧粘上细沙打磨口,这样瓶塞就十分紧实,盖上瓶盖后可以不拿手也可以将瓶塞拔出来。
将所有生胚晾干,用细刷在生胚上刷两遍从水缸里捞出来的浮细石灰,干后再用磨石子在胚上磨两遍,这样胚子就光滑得如同绸缎一般。然后再刷上从河边捞出来的浮细沙子,最后晾干,在瓶、盆、缸和盘子底部写上某某乡xx村xx匠人的名字。
将所有生胚装进土窑火膛口,封好窑门后,用事先准备好的树枝和其它柴草等点火口烧窑。先用小火慢慢烧一夜,再加大火烧一整天,窑顶出现浓烟后封好火口,再烧一整天后,打开窑门,用小铲从火口将红彤的瓷器铲出来,冷却后即可使用。
土窑瓷器多以白色为主,也有黄泥土做的土色瓷器。也有在瓷瓶、瓷缸和瓷盘上用毛笔在生胚上用石英粉和水兑的颜色画上各式图案的。
图案多半是莲花纹图案,有并蒂莲,荷塘莲,盛开莲,莲蓬和莲藕等。也有在瓷瓶上画上竹子、菊花、牡丹、梅兰草和鱼、虾、螃蟹等图案的。还有写上“喜”“福”字等吉祥语的。
土窑瓷器厚实、耐用、环保和经济,盛米面和饭食,能保持原汁原味的食品香味。它与其它瓷器相比,可以盛酸辣等食物,不怕冰冻和暴晒。
与其它瓷器相碰也不怕破损,甚至用锤子都能敲不裂、摔不烂。即使时间长了出现裂纹也不肯爆裂。由于土窑瓷器制作时加进了石灰,越用越来越白,光滑得如同绸缎,是其它瓷器所不能相比的。
土窑瓷器有大号、中号和小号等品种。大号瓷盘用来扣馍、扣面条、扣米饭和扣鱼肉等大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