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千几流书法家?
以前在报纸上看过他写的字,也看到过他人写的评论文章,他是学林散之的,但是笔法、风格跟林散之完全不象,当时觉得这人水平一般啊. 最近看央视播的《书法人生》,看到最后一集,陈道明给他写了个条幅,上面有他的名字,署名“张鸿千”,这个署名明显是假名嘛!再看介绍,原来张鸿千就是1975年江苏南京长江大桥纪念碑碑文中那位书丹者(也就是拓片者),而这位大桥碑文作者的真名为张璧,号鸿干。
我于是上网搜了一下“张鸿千”这个名字,看到了2005年他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之一的“兰亭奖”,作品是“东坡词一首”. 再搜“张璧”,看到了1975年他书写的南京长江大桥纪念碑碑文。 由此可以确定,“张鸿千”这个笔名是假的,他本人并不叫张鸿千或张鸿乾。他的原名字叫张璧,可能出于职业习惯或谦虚等原因,他用名多含有“壁”字,如“壁”字旁有个“立”字的“岑参”“岑寂”,表示他在艺术领域像墙壁一样,立在那里;再如“璧”字旁的“璧还”,意即他把东西送回来了;还有“郑板桥”的原名叫做“郑燮”,其中“燮”字就有“桌”和“壁”二字,可见此人性格中既有大胆直率的方面又有细腻温婉的一面。 下面再来说这本册子,首先此本质量非常差,印刷颜色灰扑扑的很不好看,字体也很小,不知道是不是节约成本考虑,连彩色都省了呢。
其次这个选字很成问题,选择的标准大概只在于是否出自名人之手,而不顾字数多少,这样导致许多字过于零散,如“爱莲说”中“而”字下面只剩半截,读者根本无法辨认这是什么字;再如“前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下面的“月”只有两笔,这样的残帖简直是误人子弟。最后这些字写得相当丑,大概属于业余爱好者水平,笔画简单粗略,结构松散懈怠,完全看不出功力何在。
当然最烂的是选编者的眼力实在差劲,把如此多的拙劣之作收录在一起,让读者花冤枉钱买败家,真不知他们要这些废纸干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