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底足都哪些?

敬奕荣敬奕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圈足及切削风格

元代青花瓷器一般采用平底或玉璧形底,盘、碗等器的底部一般都无釉,胎釉的结合处呈火石红。这一特征在传世品和出土器物中多有体现。如图1所示的青花釉里红开光镂雕卷枝纹大罐(故宫博物院藏),其圈足有元代瓷器常见的胎釉结合处浸蚀严重形成火石红釉的现象,内底中心有脐状突起。再如图2所示的“至正十一年”青花折枝牡丹纹象耳瓶(日本出光美术馆藏),瓶底中心有气孔,底足边墙较外扩,近足处的外壁也发现隐裂的现象,内壁素面无釉,瓶的内底心上亦有脐状突起。这两件作品代表了元青花常见的胎质特征,也说明即便是宫廷用器,在制作上仍然有许多瑕疵。

元代青花玉璧洗圈足的处理方式是平切刀削,而明代早期的玉壁洗圈足的处理方式多为斜削。在这一特征上,元代玉璧洗和明代早期玉璧洗的区别,如图3和图4所示的两件青花玉壁洗中就可以明显分辨。

二、砂底的制作工艺

从出土的元代青花的底部,可以发现,器物的底部都是砂底,而且制作方法有二,即首先采用垫饼烧造,为的是在烧造过程中,避免火焰直接接触底部,但这样的弊端便是容易形成厚薄不一或剥釉的痕迹。如图5所示的青花花果纹梨形壶就是采用垫饼烧造而剥釉形成的砂底。其次是用挖足的砂底,如图6所示的青花云龙纹罐为满釉,圈足底挖掉釉后露出火石红色的胎。在用垫饼烧造时,还会发生相互粘连的现象,如一件青花鱼莲纹碗和图6的青花云龙纹罐就是和另外一只罐子粘连在一起的,粘连的地方也会将釉粘掉,露出一部分胎体。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