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币最少见的几个钱局?
清代铸钱钱文精美,铸造量大,民间铸造流通的钱币存世量极大,目前所发行流通的制钱,钱文书体主要有“宝泉”、“宝源”和“通宝”三种。钱币的背面文字,由钱局满文局名和汉文局名合铸而成,分列钱币背面的左右两侧。一般满文在上,汉文在下,两种文字从右向左对读为“局名通宝”。当时,全国有14个铸钱局,即“京局七、外局七”,京局包括工部分司和户部宝泉局、兵部宝源局以及内府五局。外局包括天津、河东、云南、山西、山东、湖北和广东七局。
清政府虽然在中央和地方设有众多的铸币机构,但由于机构内部管理和清政府财政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钱局基本成了摆设,并未铸行钱币,如山西钱局在光绪以前就已瘫痪,虽时有复铸之议,直至宣统二年仍未正式开炉铸钱;山东钱局也是经常开开铸铸,停停铸铸,时开时停,不能连贯。所以尽管清朝中央和地方共设有14个钱局,能够大规模和较长时间铸钱的只有户部宝泉局、兵部宝源局、直隶天津局、湖北局、云南局、江苏局、广东局这7个钱局,其它的基本上是时开时停,有的甚至成了摆设,从未对外铸钱。由于其它钱局制钱的铸造年代短,铸造数量少,其中有的只有样钱而未正式上币流通,因此存世量非常少,十分罕有,现已成了清代钱币中的罕见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