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伪书法?
一、伪书的定义 《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三“杂评类”之《说郛》提要中说: “凡书之无实而有其名者,谓之伪书……盖以著录之家,不能尽别真伪;购求之士,又未必皆能细阅……是以伪者为真,真者作伪。而著录者遂莫不据为信史矣!……” 这段话说明了古人对所谓“伪书”的看法。其实这种看法至今也并不过时。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也指出: 二、伪书的成因 关于伪书的形成原因和动机,历来学者意见不一。有认为出于好事者的附会捏造或出于他人有意的伪造,也有认为是出于政治目的或出于其他目的。但无论原因为何,都说明所谓的“伪书”在某种意义上是存在的,即它是后人根据某种需要,将原本真实存在过的一些典籍或材料编纂在一起而成。因而我们可以说,只要人们能确定它们原先真实存在,即可视之为伪书。当然,由于时间久远,有些典籍已经失传或是难寻全本了,则无法确定其是否曾经真实存在,也就无法将其视为伪书。
三、伪书的鉴别方法 我们知道,所谓“伪书”,不过是今人根据一种特定的标准对古代典籍所作出的一个分类而已。既然是分类,那么就可以通过再确立另一种不同的标准去重新对其予以界定——比如我们可以依据一种不同于上述标准的新的观点去判断某部典籍是不是伪书。这种方法类似于法律上的“疑罪从无”原则,它告诉我们面对伪书时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事实上,关于如何鉴定伪书,自古至今都有不少经验可供参考,比如上文提到的朱熹的《楚辞辨证》中就有不少例子可供借鉴(顺便说一句,我怀疑此书是为批宋而作),而清代学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正伪书》中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考证成果。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中对伪书问题的论述也不乏精妙之处。作为普通读者,若能将这些资料融会贯通,自可少出不少“伪书”的洋相。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能在阅读古代典籍之时注意分析作者写作时的用意以及该作品产生的背景等,往往也能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从而有助于我们对伪书的识别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