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造办处多宝砚屏?
清宫中的多宝砚屏与我们通常讲的屏风有很大差别。我们通常讲的屏风多是指较大的陈设器物,有座屏与折屏等类型,多为实用的陈设物品。清宫中收藏的多宝砚屏尺寸较小,多只有几公分,甚至更短。如在清代档案中出现过的有:“二寸多宝屏”、“寸五多宝屏”、“横寸八的多宝屏”等。清宫中把这种陈设器物分为屏与砚两种形式。屏的形式多为一长方形的木质框子,上部为天然木形,下为平直,下部有长条形木座,中间嵌装各种奇石、异木、珊瑚、玛瑙、珠宝玉石甚至古玉、古玉扳指等,上部还嵌装书画、古钱等小件物品以及各种材质的屏心。
其中屏心往往还分为两面,一面画有山水、人物或者花卉等图案,其中还常有山水加诗文者。有的屏则在屏心内有数条竖杆,杆中再嵌装小件宝物。也有长条的木板或山石作底,上钉铜框,框中嵌装各种宝石、珠玉或者古玉等制作而成。
砚的形式在档案中称作多宝屏砚,它是在一块天然形状的砚板下嵌装各种珠玉、宝石等并有木匣盛装而成,其在形式上与多宝屏基本相同。因此,我们通常将多宝砚、屏统称为多宝屏。
据笔者初步查点,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活计档中可知从雍正初年开始直至乾隆中期的五十多年时间中,共有近百件的多宝屏制作的记录。通过档案、文物、《石渠宝芨》的比对可知流传至今的有40多件,其余的或在清宫中损毁、遗失,或在清代内务府赐人后失落,现在下落不明。
笔者认为这在清宫中流传下来的近五十件多宝屏,是清代宫廷造办处制作的一批比较特殊的工艺美术品。说它们特殊是因为,第一它们的制作历时时间长,在清代几代皇帝中均有制作,这一点和我们通常称的清宫的御制品——仅皇帝喜欢的物品有别。第二制作量大,从档案中可知造办处仅上交内府的就有近百件。与一些只有皇帝亲自批示制作的器物相比制作量是相当大的。清代档案中有不少记载,说明清宫中的多宝屏并不属于皇帝的御用之物,也不是皇帝的宫中陈设品,而是内务府存贮赏用的物品。由此可见清代的内务府每年要向皇帝进贡多件的多宝屏,而皇帝也年年将多宝屏赐予皇子及王公大臣。
在我们通常的认识中,清朝是个多民族共存的朝代,清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和巩固其统治集团与汉族封建王公、官僚之间以及满蒙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其中“联姻”及对王公大臣给予政治上、经济上的赏赐,是清廷笼络和巩固与王公大臣关系的重要手段。清代继承了封建专制的等级礼制观念,对赏赐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清廷给予各个等级品级的人品以严格限制,其中皇帝给予王公大臣的赏赐是不受限制的,多宝屏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清代的典章制度中没有关于多宝屏制作和赏赐的规定,而多宝屏在清廷的赏赐中,是与玉如意同等重要的物品。因此多宝屏是清廷表示皇恩浩荡,加强统治阶层内部联系的感情纽带和维护其等级制度的特殊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