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臣作品怎么样?
张红臣,笔名红尘,生于河北正定,现居北京,中国青年书法家网艺术总监,北京青年书法艺术沙龙秘书长,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中国青年书法家网艺术总监,北京市东城老年大学书法教师。自幼酷爱书法,书法作品多次在各级展览中获奖。
在张红臣眼里,书法就是他的第二个生命。多年来,他临池不辍,对二王、颜真卿、米芾等古代大家用功颇深;尤其对张旭情有独钟。经过多年的研习和探索,终于形成了飘逸洒脱、气韵生动、大气磅礴的独特艺术风格。
张旭的楷书端正谨严。此贴笔法之妙、传神惟肖,圆润劲挺,清朗秀美,为“正书第一”,与草书神品《古诗四帖》共称“双璧”。张旭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他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合称“三绝”。通常,大家认为唐代尚法,宋人尚意,而张旭的楷书也确实有唐人的法度。虽然其楷书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但是依然可以代表唐代楷书的至高水平。他以唐楷的笔法为基础,加以艺术处理,点画精妙生动,结构严谨又富于变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既有深厚的传统艺术底蕴,又不固守成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欣赏张旭的楷书《尚书谏逐客书》,不仅能在艺术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又能在文化方面得到陶冶和启迪。“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张旭在掌握楷书“立”的基础上,行书“行走”起来,草书“奔跑”起来,使其行书、草书,更显精神。
张旭对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行草书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程度,从而形成自己以楷为本的行草书的独特审美取向。他“采古法,出新意”,从而能继承晋人行草而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草书,字形大小不一,变化极为丰富。用笔上,纵横奔逸,气势恢宏,笔意变化莫测,线条抑扬顿挫,节奏韵律十分和谐自然,真可谓“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正如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所说:“近见道州吕咏之使君藏张长史《草书心经》,劲利秀逸,真气郁勃,令人可爱。”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曰:“张旭既极楷法之妙,故其变化而为飞草,沛然如山出云,行如水流,初无定形,而随地可行,一出新意,无不神奇。”
王羲之从古法脱胎出来,创造了晋人的新法和新风格,从而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张旭又打破了晋人的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张红臣从张旭开始研习书法。从临摹张旭《古诗四帖》帖入手,对张旭行草书和怀素的狂草进行了深入研习,对王羲之行草书和孙过庭、米芾行书进行了广泛涉猎。在用笔上,张红臣注重中锋用笔,起笔、收笔不刻意露锋,以圆笔为主兼用方笔。结字上,张红臣借鉴了黄庭坚草书的特点,善于造势,行文纵横舒展,跌宕起伏。章法上,他注重以气取势,动静结合,富有韵律节奏感。欣赏张红臣的草书作品,从整体上看,笔墨酣畅,笔势纵横,笔走龙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意趣横生。在张红臣看来,并非笔走龙蛇,惊风雨泣鬼神,就是好的狂草。好的狂草,应当是“尚意”、“尚韵”的草书,在笔墨线条中体现出一种雅俗共赏、神采飞扬的至高境界。他的草书作品,在线条上既有笔走龙蛇、惊风雨泣鬼神的阳刚之气,又有清朗俊逸、秀美婉约、飘若游丝的阴柔之韵;既有如歌如泣、行云流水般的节奏韵律之美,又有神龙见首不见尾、出神入化般的空灵之美,使欣赏者能够进入一种超脱的无尽的审美境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