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敢带吗?

阎忠琼阎忠琼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道理,任何时代都有真品和伪品。清朝当然也不例外! 清政府对于玉石的管控是相当严格的,无论是原料开采还是玉器雕刻与销售都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这与乾隆皇帝个人爱好有关)。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代,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内外交困,财政困难。为了弥补国库空虚,清政府除了加大税收力度之外,还不得不放开对玉器的管控,允许民间自行开采加工和销售玉器,这为赝品的流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我们在评判一件玉器是否为仿品时不能单纯看它的年代,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来综合判断。

一、看做工 任何时代的玉器都没有机器生产设备,因此琢制玉器都是手工完成的。所以我们判断一件玉器是否为人工琢制,从工艺上就能基本得出结论。如果一件玉器做工粗糙,纹饰线条呆板无力且不够流畅,雕花尺寸过大或过小都不合理,那就可以基本判定这件玉器是仿品无疑了。虽然有些手工琢制的仿品也会讲究“相类”,力求以假乱真,但我们只要仔细辨别还是可以发现破绽的。特别是近代仿品,由于造假者本身就缺乏对古代玉器认识的深度,加上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很多工具是古代所不具备的,所以他们刻意求奇的仿品往往露出的马脚最多。

二、看材料 古人琢玉用玉是很讲究的,不是所有的玉石都能入得了他们的法眼,能够入眼的玉石大多有着颜色匀净、质地润泽的特点。而那些颜色灰暗、质地干糙的玉石大多是做不了好玉器的。当然,这里我们讲的“玉”其实指的就是“和田玉”,是一种狭义的概念,剔除了大部分玉材丰富的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软玉,如新疆的玛纳斯玉、东北的岫岩玉等。不过,即使是和田玉也有好坏之分,而且价格悬殊极大,极差的玉质甚至不如一些品质较好的玉料。所以,如果我们见到一件玉器用料很差,那么十有八九这件玉器是仿品。

三、看铭文 古玉器大多有雕刻的款识,或是铸造的铭文。无论是哪一类,其文字内容都是相关器物的建造时间、地点以及建造者等信息。如果没有这些文字,而我们又无法从这些器物上的印痕推断出以上信息,那么,这件玉器就非常可疑了。因为清代中期以后,大量新玉出现并得到普及,很多民间制作的玉器并没有雕刻铭文或者铸造款识的习惯。如果一件清代中晚期的玉器没有这些文字信息,那就是一件仿品的可能性很大了。

四、看表面包浆 自然界的玉石经过千万年的地质运动,表面都会有一层风化壳,这层皮膜有的厚有的薄。当我们上手把玩的一件玉器,无论是否经常把玩,都会形成一种表面的包浆。这层包浆温润柔和,呈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而且会越擦越亮。至于那些经过人工处理的新玉器,虽然也能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包浆,但这种染色后的光泽一定是刺眼的贼光。所以,见光死是鉴别新玉器的一个重要手段。

来婧雯来婧雯优质答主

不敢,翡翠真正意义上的被开采和利用是在清代中期,距今只有200多年的时间。和帝王的陵墓相比,这些翡翠才刚刚面世,不具备古玉特征,所以不敢带到皇帝的身上。

清代在平定新疆后,打通了云南和新疆的联系通道,于是各种翡翠原石源源不断的进入北京。清政府采取了就地设厂,就地雕刻的政策,所以北京的翡翠雕琢工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田玉的雕琢工匠也开始雕琢翡翠。从和田玉的雕琢匠人掌握翡翠雕琢技艺,再到皇帝御用金镶玉翡翠的制作成功,整个过程应该不超过50年。所以,真正的帝王金镶玉制作成功的时候,清代灭亡了。

所以,在清代历史上,真正的金镶玉翡翠没有佩戴在任何一位皇帝的身上。这些珍贵的金镶玉翡翠没有发挥它应该发挥的历史作用,这些金镶玉翡翠大多都在晚清末期和民国初年被制作成了慈禧老佛爷的陪葬品,随着慈禧一起埋在了东陵。

当后世的人发掘东陵之时,这些珍贵的金镶玉翡翠才重见天日,成为现代翡翠金镶玉工艺品的鼻祖和始祖,被现代的金镶玉工匠临摹和仿制。在这些被慈禧老佛爷压箱底的金镶玉翠中,最出名的就是那件金盖玉碗翡翠摆件。

这件摆件由两块优质的冰种、紫罗兰翡翠原料雕琢而成,碗盖为冰种翡翠,碗身为紫罗兰翡翠,紫罗兰色艳。碗盖以金雕龙纹,碗身以金勾边。由于慈禧老佛爷的金碗,和皇帝的金龙纹样有冲突,为避免太后和皇帝出现图案冲突,工匠巧妙的将碗盖的龙纹安排在碗盖的内壁(即碗盖倒置后,龙纹显示在外),形成太后使用的时候,碗盖内扣,龙纹不外露,皇帝使用的时候,碗盖外翻,龙纹外露,以示皇帝比太后更有权。

实际上,按照翡翠的色彩分类,紫色翡翠应该被称为紫翠,但清朝皇帝的金碗称为金镶玉,这件慈禧的贵重之物,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金镶玉翡翠的始祖,金镶玉也成为了紫色翡翠的代名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