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敢带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道理,任何时代都有真品和伪品。清朝当然也不例外! 清政府对于玉石的管控是相当严格的,无论是原料开采还是玉器雕刻与销售都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这与乾隆皇帝个人爱好有关)。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代,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内外交困,财政困难。为了弥补国库空虚,清政府除了加大税收力度之外,还不得不放开对玉器的管控,允许民间自行开采加工和销售玉器,这为赝品的流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我们在评判一件玉器是否为仿品时不能单纯看它的年代,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来综合判断。
一、看做工 任何时代的玉器都没有机器生产设备,因此琢制玉器都是手工完成的。所以我们判断一件玉器是否为人工琢制,从工艺上就能基本得出结论。如果一件玉器做工粗糙,纹饰线条呆板无力且不够流畅,雕花尺寸过大或过小都不合理,那就可以基本判定这件玉器是仿品无疑了。虽然有些手工琢制的仿品也会讲究“相类”,力求以假乱真,但我们只要仔细辨别还是可以发现破绽的。特别是近代仿品,由于造假者本身就缺乏对古代玉器认识的深度,加上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很多工具是古代所不具备的,所以他们刻意求奇的仿品往往露出的马脚最多。
二、看材料 古人琢玉用玉是很讲究的,不是所有的玉石都能入得了他们的法眼,能够入眼的玉石大多有着颜色匀净、质地润泽的特点。而那些颜色灰暗、质地干糙的玉石大多是做不了好玉器的。当然,这里我们讲的“玉”其实指的就是“和田玉”,是一种狭义的概念,剔除了大部分玉材丰富的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软玉,如新疆的玛纳斯玉、东北的岫岩玉等。不过,即使是和田玉也有好坏之分,而且价格悬殊极大,极差的玉质甚至不如一些品质较好的玉料。所以,如果我们见到一件玉器用料很差,那么十有八九这件玉器是仿品。
三、看铭文 古玉器大多有雕刻的款识,或是铸造的铭文。无论是哪一类,其文字内容都是相关器物的建造时间、地点以及建造者等信息。如果没有这些文字,而我们又无法从这些器物上的印痕推断出以上信息,那么,这件玉器就非常可疑了。因为清代中期以后,大量新玉出现并得到普及,很多民间制作的玉器并没有雕刻铭文或者铸造款识的习惯。如果一件清代中晚期的玉器没有这些文字信息,那就是一件仿品的可能性很大了。
四、看表面包浆 自然界的玉石经过千万年的地质运动,表面都会有一层风化壳,这层皮膜有的厚有的薄。当我们上手把玩的一件玉器,无论是否经常把玩,都会形成一种表面的包浆。这层包浆温润柔和,呈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而且会越擦越亮。至于那些经过人工处理的新玉器,虽然也能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包浆,但这种染色后的光泽一定是刺眼的贼光。所以,见光死是鉴别新玉器的一个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