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青花大盆价如何?
青花瓷器是在胎体上用钴料着色,经过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钴料在烧制过程中呈蓝色,故名“青花”。这种釉下彩的装饰方法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就已初步形成,至元代,景德镇的瓷器工匠们吸收了我国传统的美术绘画技法和波斯金属器的装饰风格,在胎地上普遍使用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进行绘画装饰,成功烧制出了釉下青花器,开辟了我国瓷器生产的新途径,“青花”一词也由此正式产生。
我国的青花瓷器历经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创造、积累、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其器型丰富多样,大者有巨型瓷缸和瓷盘、瓷板等,小者则有茶杯、笔筒等案头文玩和装饰,是古代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
清代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公元1662—1795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最昌盛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一时期,制瓷的工艺精湛,质量高超,达到历史上的顶峰,品种繁多,创新和仿古均有卓越的表现,是清代青花制作技艺和管理水平空前发展的时期。其中,康熙时期制造的大件青花瓷质量首推一流。
近年来,清代中期青花大盆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表现出色,屡有高价成交记录,受到市场追捧。如2011年10月,在香港举行的中国瓷器艺术珍品拍卖会上,拍出了一只“清乾隆青花夔凤团花纹六方大盘”,成交价高达851万港元。又如在2012年保利华谊(上海)首届拍卖会上,拍出一只“清康熙青花缠枝花卉大盘”,成交价也达到26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