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柜什么样子?
钱柜的发明是清代事,据1878年钱号业者金润泉在《钱业历史》中记述,钱柜由山西票号兴起,始于山西的平遥、太谷,然后渐次扩展至国内各金融机构。它是在“柜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柜围又称“围”或“围屏”,是将纸糊成一个个立方柱形小格子,然后粘在长方形木框上,围成四周,中间可以插放抽斗,以存取钱币。柜围发明于清代道光年间。
道光二十八年(1848),山西票号为防范伙友偷窃,发明了“柜围”。它由铁、木制成的方格和小门所组成,分为两层,内层为抽屉,由锁钮控制其开闭。将柜围安装在钱柜之上,抽屉中的钱币,就与外界隔离,既安全又便捷。
同治十一年(1872),山西太谷曹家大兴庄的义善长票号,开始使用铁皮制作柜围,柜围也渐渐演变为钱柜。光绪二十三年(1897),太谷的百川通银号又改用木片夹层制作柜围,用螺丝钉封边,并仿照抽屉的样式,在上面刻“人、财、分、利、本、利”等汉字,表示取、付出多少本钱,赚多少钱,赚了多少利钱,付给伙友多少工钱。这种带锁的钱柜,就正式诞生了。
这种柜式钱箱是1936年,由山西太谷源丰润票号引进天津,由恒源钱庄投入市场,因而名为“太谷箱”。太谷箱出现于近代天津的市场,其特点是:“箱高九寸八分五厘、宽、厚皆四寸五分,以铁皮为面,厚约一分;以木质框架;箱底为铁板,以铜钉铆合,上焊铜质提手、铜质锁口,铜锁眼上装插杆。箱子四壁以黄铜片和玻璃纸相嵌,形成一个个相互隔离的方格,每个方格即是一个钱币的存放位置,并设有标签,注明每格存放的钱币数字。每个箱面共分十格,每个方格可存放一百枚制钱,即十文,即壹贯。箱面可放置铜锁,锁上标明锁上标志,分别标记箱号的数目,并刻明箱主人的姓名,以示该箱内的钱款由该人所有。”
每个箱正面都刻“太谷箱记”,字色为红色,以示庄重。钱柜由铁皮作外皮,其里以黄铜包边,四周一分为玻璃隔板,以防水浸入铁皮,并方便观察钱数。太谷箱的发明,是票据号信用制度的重大创举,它使“柜围”演进为钱柜。
柜围和钱柜的发明,在当时的金融业中,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它标志着中国近代银钱业信用制度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些新式设备,大大提高了票据号的存取款项速度和效率,并有效防范了盗窃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