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起源是什么?
印涵最佳答案
在很久很久以前,缅甸北部与泰国接壤地带有一个小国叫帕鲁坎(Paru Kand),国内有个习俗就是男子成年后必须服兵役,否则就要遭受惩罚甚至入狱。 有一天,国王宣布要组建一只特种部队,部队成员必须身体强壮、勇敢善战且精力充沛、智力超群。国王给这些勇士们配发了用特殊方法制作的武器装备——用翠玉镶嵌而成的兵器。
这些武器不仅外形华丽而且锋利无比。用这样的武器杀敌,不仅可以显示军威震慑敌人,而且可以把战死的英雄永远镌刻于大地之上。这种特殊的战争方式受到了所有勇士的热烈欢迎。 但这样的军队也有一个缺点:每次战斗结束后,勇士们都必须自己处理已经染满鲜血的玉石兵器,这个工作十分繁重。后来他们发现鲜血能够渗入玉石之中,就索性把玉石制品作为盛酒或其他液体的器皿使用,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战争的频繁,帕鲁坎的玉石矿资源面临枯竭。为了得到更多的玉石,国王派大量的人马前往中国云南边境地区搜寻开采。 经过漫长的运输,这些玉石来到了缅甸首都仰光。在这里,有人将这些玉石加工成各种首饰和把件,因为颜色艳丽,质地莹润,备受上流社会的青睐。
后来,由于西方珠宝市场的需求,大量的缅玉走上了西方人的餐桌。 时至今日,虽然宝石级翡翠极少,但高品质的缅玉依然受到时尚人士的推崇。
翡翠一词最早见于我国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许慎解释“翡”是鲜红色的鸟羽,“翠”是青绿色的鸟羽。翡翠鸟在我国海南岛以及东南亚产。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它美丽的羽毛用于装饰上。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越南每年都要向汉王朝进贡翡翠鸟的羽毛。汉以后的各代都有关于“翡”、“翠”进贡和作为装饰用的记载。翡翠鸟羽毛如此珍贵,有人便想仿制。大约在唐代就有人用绿柱石、孔雀石、绿玉等做仿翠制品。例如在河北宣化的唐墓中就出土过以孔雀石为原料制的耳坠。但直到清代以前我国还不见有玉石翡性。
真正意义上的翡翠是清代中叶以后才进入我国的,最初由缅甸经过云南运入中国。关于翡翠进入我国的年代,众说不一。有人根据1784年缅甸贡象给乾隆皇帝祝寿,以及《滇南矿产史略》中记载“1784年缅甸向清政府贡翡翠玉器8件”,从而推断翡翠进入中国的时间是公元1784年,即清朝乾隆四十九年。也有人认为早在乾隆初年,翡翠就已经进入我国了。而大多数学者认为:“翡翠真正的传入中国,当在清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即1796~1820年间”。清中期以后是清朝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皇帝、贵族、富豪们追求奇珍异宝的欲望十分强烈,他们拼命搜刮奇珍异宝来装点太平,供自己寻欢作乐,以显示自身的富有和尊贵。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翡翠这种有吉祥寓意的珍贵玉石就应运而生了。
当时从缅甸运往中国的,大多是翡翠原料,而不是经过加工的翡翠玉器,翡翠玉器的加工主要在我国云南及北京进行。清代翡翠传入我国后,先被用于制砚,后来才用来制作其他饰品。
翡翠进入中国初期,人们还不能对翡翠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理解,把带红、紫色的翡翠称为“红翡”、“春翡”、“紫翠”,而把浓绿的翡翠称为“翠精”、“绿玉”。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才把“翡”和“翠”组合起来使用,用来称呼美丽的玉石“翡翠”,此时“翡翠”不再是两种鸟羽的名称,而真正是美丽玉石的代名词了。
经过200多年的流传,人们对翡翠的认识及审美不断深化,积累了丰富的鉴别翡翠的方法和技巧,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评价翡翠质量的标准:将绿色的成色、光泽、透明度,即我们所称的“种”、“水”、“色”作为评价翡翠质量的主要因素。只有“种老”、“水头足”、“翠绿”集中一身的翡翠才被认为是最珍贵的,而“翠性”、“石花”、“苍蝇翅”是翡翠的“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