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嵌黄杨炕几?

宗政锦美宗政锦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是一件典型的乾隆时期(1736年--1795年)的“嵌黄杨”炕几。

什么是“嵌黄杨”?

所谓“嵌黄杨”就是用黄杨木薄片(俗称“攒子”或“拼子”)镶嵌在竹板上,再钉在桌子(案具)、椅子的靠背或扶手部位。而此物恰是嵌在炕几上的。

“黄杨木筷子”为清代皇宫内院推崇之一,为当时诸君显贵之具。其木性坚韧,纹理俏丽,色泽淡雅,而质地坚韧,不怕虫蛀,故兼有琴艺之美,书格之艺,儒雅高贵,藏者深爱。所谓“嵌”,有镶嵌之意,也含嵌而不用之意。所谓“拼”,是拼合之拼,亦即今所谓之夹板。

此物形制独特、典雅秀丽、色泽鲜丽,为清代宫廷家具精品,不仅因其选材名贵,更因其造型隽永、端庄,镶嵌工整、华丽而少见,实为清代嵌黄杨家具之代表作。

黄杨,旧时称为“杨”,明代宋代缂丝(cifi)《水仙图》中,就有“黄杨”一格。清代《花鸟草木考》中“黄杨,……此木性固结而难长,故刻者取象不取意,取疏不取密,取健不以柔,取形貌之乍见者不取蕴茸之既成者,殆反本始备,莫善于此。” 之文字,生动说明此木的特征,也反映出雕家的审美观。

黄杨生长缓慢,为千年难长尺耳,古人视为珍宝。明末《野获编》载,“黄杨树,生于辋(渭)川山谷,即川谷中所有,不能甚大,惟良工琢治,乃臻美妙。”清《三溪志》云:“黄杨,……其木比檀榆(榆树)差小,身披鳞甲,心为虚节。”因其稀少珍贵,故明朝颁布过伐黄杨木的禁例,清乾隆皇帝也喜欢黄杨木,曾命刻“寿康”、“寿考”屏风,把黄杨作为高档家具之用。因其生长缓慢,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之为“杨”,曰:“(黄杨)树皮厚,木理无纹理。”

此炕几之镶嵌黄杨部分,高34厘米,长58厘米,宽13厘米;垫板为青玉嵌西番莲纹饰,高38厘米,长55厘米,宽14厘米,重27公斤(上下一体)。

据资料显示,清乾隆家具中黄杨木应用较多,除椅、几、凳外,还有屏风、衣架等,这些家具的共同点是:结构紧凑,结实耐用,造型典雅,装饰委婉,多用镶嵌、刻画技艺。例如,嵌螺甸的桌椅,嵌珐琅的木件,嵌玉、镶珠的石件等。这种镶黄杨木家具从制作工艺到要求都比较高,《明制》载:宫廷椅子,“靠背及座俱镂木纹,或锦叠纹,不饰花色”。说明当时椅子的座、背材料都是雕镂纹带,不加装饰。而此炕几却不同,正面嵌金黄杨,两边靠背嵌玉褐杨(比黄杨深一些的颜色),以朱红色(老彩)漆为地,使软炕几平添了几分活力。而炕几上又安置一把造型隽美的太师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