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没有纸币?
最近看了一些书和文章,有些人说了清代没有纸币,理由是银两和制钱足以应付一般性的交易。这是非常错误的,这等于说1949年以前中国的居民不需要钞票,因为银圆和银元足以应付一般的支付需要。
清代的纸币称为“宝文钞”或“银票”,分“官票”和“商票”两种,由户部和光绪5年成立的官办“大清银行”负责发行。户部官票于1929年停铸,大清银行票号于1935年裁撤。
清初,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加之禁海,禁止对外贸易,故清政府并不急于推出新货币以取代白银。1775年(乾隆40年),因四川铜矿大开工,需大量银钱往采,地方财力枯竭。为了富省养民,始行铸大钱,当百、当五百、当千三种,不准私铸。这实际上是一种金属金币。后经过长期努力,到了1887年(光绪13年 ),清政府才正式颁布《钱币章程》24条,规定白银为本位,铜钱为副币,元宝、银钱、银票皆为辅助流通的币值。铜辅币制既行,银两为辅助流通,不复为正式币值。 咸丰元年(1851年),因军需及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财政极端困难。清廷被迫颁发票钞,名为“咸丰宝钞”,以十万两为一锭,分五百两、一千两两种,不准搭连捆扎,亦不准兑换现银。
但是,咸丰宝钞发行没多久就遭到失败,其原因一是太滥发了,“每钱一千当银一两”, 实际上就是发行了价值一两白银的铜钱。二是无必要,因为清王朝当时已发生财政危机,强行发行岂有不败之理。咸丰宝钞的失败,开启了中国清末银行发展的先例,也促使民初银行以纸钞作为主要流通手段。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适应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清政府在通商口岸设立银号。1903年 8月31日,户部奏准在北京 前门内、廊房街、马厂街、崇文门内、顺治门内、珠市街、东四牌楼西大街等处设立钱兑厂 共二十处,“除官钱庄外,允准商人设厂 兑收银钱,与户部铜钱局相为表里”。允许民间设厂经营兑换银钱业务,这是我国近代银行业萌芽。
此后,在各省也陆续有了银行,但业务仅限于汇兑和存放款,还没有办理民间信用的业务,更没有办理工业、交通和资本主义开发事业的意义。 直到清末改革银行制度以前,我国近代金融业始终停留在银号和国际银行侵略者的银行网相竞争的阶段,并未发生什么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