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色与底色区别?

司马一凡司马一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看到很多答主都从专业知识角度做了详细解答,那我就从一个业余爱好者并且经常逛市场、逛论坛(比如翠友阁和缘之源)的角度来讲讲吧。 首先,明确一点,任何颜色的出现都是有机(物理化学因素)和无机(矿物成分)双重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探讨“底”和“色”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个前提——究竟是“有色基础上有空”还是“有空基础上出色”。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把底色形容为“衣服”,把颜色比喻为“染色”(见图1.1),这个比喻很能说明问题,也便于我们理解。 我们常说一件好的翡翠要有好的底子,这就像是一块好的布料(图1.2);但光有好的布料还不够,还需要有精湛的工艺和恰到好处的染烫技巧才能打造出一件完美的作品(图1.3)。同样,在评价一块翡翠时我们会说它“底子好”“色调好看”或者“搭配和谐”等等,这些评价正说明了“底”和“色”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色彩与无机的基底相互融合、协调统一的结果。

在讨论“底”的时候我们无法回避另一个概念——“种”。因为种是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翡翠的原生性状以及后期改造的可能性。而我们在讨论“色”的时候也不能忽略另一个重要元素——“染”。不管是天然形成的原生色、次生色还是人工染色的玉石,“染”的作用和方式都会影响最终的效果。所以,种+染=色。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我们经常用“色”来形容一切带色的玉石,但这其中的“色”实际上是指“染色”的色,即是由离子态的染料进入晶格结构中被吸附着色所致。这样的“色”是后天的,是可以被洗掉的(见图1.4)。相比之下,天然的“色”是原生形成的,一般是结构受损后扩散开的,难以被清除。当然,这种天然“色”与后天“色”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有的可能会同时带有两者的痕迹。

总之,种是基础,染是表达,两者结合才是完整的“色”。只有打好基础,做好调色,我们才能得到一块上好的翡翠。

步苑荔步苑荔优质答主

1、色须成团成块或条带成片,有形状;底色则是整体一件货体的底子色彩或色调。如底子为蓝色或紫色的雾,色是成团成块的绿色。

2、有色与底色相混时,其色散射晕开,而不是在货体中以晶态质点聚集出现而成为色形色团,这是区别有色与底色(即色不正)的关键所在。

3、有色其色与底子是两回事,色与底子是各自本质的表达,有色的绿色或其它色的色团其质干底子是截然不同、不相熔合的。

4、有色其色是晶质,具有天然翡翠色的特征(上节讲的绿色质量判断标准),而底色即色不正,没有真色(有色)的结晶质点的颗粒感与凝重、细腻、纯正等特征,不透明,发乌。

5、有色往往是玻璃种雾或冰种雾中有色。玻璃种、冰种等半透明-透明度极佳的底子上出现色是成团、成条带、成片出现,其色与底子有明显的分界线,且非常薄,这是因为色是独立于底子之外的,底子极薄,色更是极薄。

6、有色的货品与仅有底色即色不正的货品对光(或灯)观看时的表现不同。有色者,色团色片清晰可见,有绿色等色的晶态光点反射和色团本身色光的反射(色光是由于色团很薄所致),底色者则没有色团(或色团不甚明显),且整体货体与有色者相比较暗。

7、有色者,其色是呈纤维放射状出现的,且有色调的变化。

8、有色者,其色属高档色或中档色,色质极好或好,且成团成块,即形状好,或色少但非常绿。底色者往往是色调差,色不正。

底色与色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某些底色即色不正,经长期的地质作用而演变为色,色的演变得以实现是因为色在雾层中,得到了雾的保护,与外部接触的界面很小,长期受晶体中其它组份作用的结果。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