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碑帖拓本有价值吗?
现在,看到“五十年代碑帖拓本”总令人想起“文革”中发生的那件趣事。
“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大肆焚毁古书。著名书画家、碑帖收藏家孙孚沫先生见状痛心疾首,用大串钥匙在“五十年代碑帖拓本”上尽情刺戳,以表达自己义愤之情。这是历代相传的珍贵拓本,几百年、上千年的古书付之一炬,其中的损失谁能估算得出来!孙孚沫先生死后,古书皆不复存在。
其实,历史上对于刻本和抄本、印本和拓本,历来就有区别对待。“四库”正式列目时,将抄本独立成目,称为“稿钞本”,而将刻本和印本合并为一类,称为“宋元本书库”。这种区分是颇有见地的。刻本和印本是官方或某些著作家正式的出版物,凡是有心求学的读书人都能见到。古人说“好书难得,故贵抄本”。这是由于古人一生治学有限,绝大多数典籍不可能见到原本,抄本因而就有它特别重要的价值。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亭林就曾说过一段很正确的话:“天下书籍,积纸而成,然纸之来源,莫利于木。宋元之中,书虽刊于板,要其成书之纸,仍取于木。自后人珍重其书,遂有摹于石;而后石本与笺摹本遂为士林秘本。今按亭林之言,以刻本次于钞本,而崇奉之;以拓本又次于刻本,而又崇奉之。”
在历代著作中,关于抄本和拓本的不同价值的论述很多,如南宋词人姜夔的《续书谱》中指出:“善书者,得笔意而已;不善书者,妄云临摹,遂令千儿百匠可以徒形见,而妙在笔意者不可得。盖临一本,则只此一本耳;拓本则千百年书,各有真假,各有得失,不可一论也。”姜夔是音乐家、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对拓本的论述,可谓切中肯綮。如果将刻本和印本、抄本和拓本同等看待,那么就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