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金锭有铜的吗?
清代金锭有铜的吗?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常见各式的金锭,黄金作为珠宝中最高贵的贵金属,一直为人们所喜爱,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清代的金锭里面还掺杂着其他的金属,就是铜,这是怎么回事呢?
清代是封建王朝最后的一个全国统治时期。清初,国家财政主要依靠田赋,田赋的征收有定额和免征两项,定额田赋称为正供,免征田赋称为免粮。顺治元年(1644),政府设户部尚书掌全国田地户口、赋税、钱粮、漕米、盐务等财政。其后,又设兵部、工部、礼部、理藩院、内务府等主管财政工作。
清代金锭有铜的吗?
当时的清朝,兵祸连连,内忧外患,再加上官宦腐败,苛捐杂税,国库亏空,便有了后来的“截金子”、“掺金子”、“挖井记”等民间传闻。这些传闻,一方面揭露了腐败的吏治,另一方面则是民众对官府不公的不满。
相传,乾隆之前的一百多年间,全国各地的金铺多数是用“浇金”方法加工金器的。此法即把金粒溶于金水,浇注于金器之上。当时,一块金子可能含有10%—50%的成分,“浇金”后的金器虽仍显金黄色,但内部已不是纯金了。
为避免掺假作弊,有的金铺就在做好的金器内放入一块含纯金率的“子金”。“子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金坯,它是一块纯金,其质量或重量必须符合该件金器的纯金规定。如一件金首饰(或金条)的纯金规定为400克,“子金”也就定为400克。为了减轻包袱,金铺习惯把“子金”加工成条钉状,也就是俗称的“鸡子金”,将其放在炉底火炉中烧,待“鸡子金”烧红后取下,晾凉即成。
可“鸡子金”在凉后块头变小,甚至外形变圆,到底它含多少黄金呢?这时,聪明的铺主就在“鸡子金”的外面涂上由氧化镐和氧化铜混合而成的“金妆”,这样一来,“鸡子金”虽变小了,但外形依然是金光灿灿。“鸡子金”做好后放置于盛放备用金的有盖箱子内。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战乱频发,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官府财政日益窘迫。人们从“挖井记” 中了解到,清帝败退北平后,曾下令将慈禧庆寿时所用金杖砍断,以此支付兵饷。这个传说虽与“子金”无关,但足见那时社会状况已穷途末路了。
乱世用重典,穷官也要财。据《曲园杂记》记载:清末,山东巡抚曾下令,金铺每天下午三点(北京时间)以后不准做事,只准将打制的金器价格报出来,由承发室登记造册,然后按官府规定抽彩。
清代金锭有铜的吗?原来被抽中者即要按所报价格,官府抽30%作为租税;如果两天内没有金铺应承,就派差征解。这一规定,实际上是允许政府在必要的时候自由买卖黄金。
就在金铺业深受其害时,“掺金子”的事便相继发生。如有的金铺使用“鸡子金”,有的用手敲金除地(即所谓“挖井”),有的偷金(即所谓“切金子”),有的以假充真,鱼目混珠,或以银代金等等。
由于掺假作弊者有官宦,有皇亲国戚,又有权贵,司法机关无法制裁。而清廷当时又无法增收矿税,于是便有北京政府规定:凡含有30%黄金的金器,只准按4成或5成收税;如果金器中含金不到40%,则一律按40%的比例征课;对擅自掺假的金铺,官府收其金器,没收其纯金部分,对主人则罚以重训。
上面就是艺术金子给出的答案,清代的金子其实有很大的一部分里面含有其他的金属成分,今日之黄金价格昂贵也是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