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银锭子多少一克?

项之怿项之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需要明白一点,古代的金、银子价格与现在完全不一样,不是按克计算。 明代嘉靖年间(1522-1644年),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30元人民币左右;清代中期一两白银大约值200人民币。 到了鸦片战争前,即道光咸丰年间,一两白银价值约等于现在的600元。

至于银元,必须是机制银元,像福建制造的龙洋,山西铸造的“宣统元宝”等,这些是近代机器制作,产量巨大,全国通用,与现在的人民币类似,所以价值大概相当于现在700元。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战乱纷争,货币混乱,物价飞涨,钱钞贬值。1935年后,国民政府统一发行法币,但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一枚法币相当于现在的几厘钱。

而银元价值虽然也不断跌落,但是相对比其它货币还是要稳定一些,因此民间习惯上仍然以“块”来称呼银元,像广东制造的“袁大头”,四川造的“军票”等等,一块等于现在的80元。 当然,随着战争的延续,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块银元的购买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不过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清末民初”,那么这段时间的银价应该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当时民间流通的银两主要是制钱,也就是铜锌合金制的铜钱。 清中后期,一两白银大约可以买200斤制钱,清末大约可以买250斤制钱。

注意这里讲的是买“斤”,而不是买“串”,因为一斤制钱约等于10串制钱。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南方有些地区赋税是折合成白银缴纳的,这会造成地方财政收入中的白银流出,流入商品流通领域,从而带动白银价格的上涨。

比如明末江南的赋税一半是用银子缴纳,而清朝则是南盐北粮,江浙地区的赋税有一半也是用白银缴纳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