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哪里的石头?
“翠”字最早记载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翠,雉羽也,从羽萃声”;而“翡”字的记载始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墨竹枝干用草书之笔法,其叶则翠微色,作龟背纹;或曰:用‘飞白’法写之。‘飞白’者,字中空白处如飞白也。”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飞白”的概念,“飞白”原指书法中的笔法,是指硬笔书写时,由于用力不匀使线条中出现时断时续的白色痕迹。后亦泛称书体的一种风格特点,即笔画中偶尔出现的白色条纹。现在一般认为,凡具有飞白特色的字体都属行书或楷书。这里的“翠”“翡”应该指的是这两种颜色的玉石。 不过根据现在的考证,“翠”的颜色应当包括绿、蓝绿色和淡青色等,而“翡”的颜色则应当包括红、橙黄和棕黄色等[1][2] 目前能够确定的“翠”和“翡”的原石产地都在缅甸北部密支那地区,但是“翠”的原石采自帕敢矿区,而“翡”的原石来自莫桑比克河上游的矿区。
在历史上,因为地理隔绝以及交通不便的原因,这两个地方的玉石矿床可能并不知晓,所以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这二色的描述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例如,对于“翠”的颜色记载就有“青”“碧”“湛碧”“深碧”“青碧”“绿”“绀青”等多种说法;而对于“翡”的颜色记载也有“赤”“朱”“黄赤”“暗赤”“赤褐”“褐黄”“栗色”等诸多名称。
这些颜色描述上差异很大,以至于有的学者根据古代的记录推测,很可能在古代就已经有人将不同产地的玉料混淆一起出售了[3] 现代科学检测证明,所谓的“翡”其实是基性岩类矿物方解石形成的结晶品,化学成分为CaCO₃,晶体呈现柱状或针状,由于其晶体可含铬而呈鲜艳的红色。 而“翠”则是酸性侵入岩中绿色铬铁矿(FeCr₂O₄)的晶体的集合体,主要化学成分为氧化铁和氧化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