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一元是多少文?

从晴乐从晴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小时候曾经听过这样的故事,有一个财主,请一个算命先生给他算算,看看他百年之后,留下的一千金值多少现银。算来算去,算不出个所以然,最后,还是那个算命先生告诉他,答案是“民国的十八文”。

故事当然是假的,用意却是在嘲笑那种愚昧。不过,我读了大学,才知道历史上真的曾经有过“十八文图”,并且一度与法币划上等号。

那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彼时,中国正处在混乱的封建社会末期。列强环伺,战火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严重下降。于是,出现了一些地方政府自己发行纸币,以缓解财政困难的现象。

譬如,四川省就发行了一种文券,名为“汉币”,共分六等: 一等文券兑换25枚铜钱;二等文券兑换16枚铜钱;三等文券兑换12枚铜钱;四等文券兑换8枚铜钱;五等文券兑换4枚铜钱;六等文券值2枚铜钱。当时,一吊钱约合57文。而这种“文券”,也就在“战乱纷起、盗贼横行之世”, 无法“行诸市面” ,基本上当纸用了。

据说,“文券”一词,源自于明代。据说当时的江南织造局用黄丝织造伪钞,称为“文书”。到清代,又称为“文钱”,含有文字的意味在内;而日本人则把它当作文字的符号来看待,就有了“钱文”的意思。

再之后,清亡,民国建。为了抵制铜元势力,湖北省就仿照英国银行的票证制,发行了一种纸钞。正面横书“湖北省银行银圆兑换券” ,背面书“汉文中准六等计值”。而其中的“中”字,就是“文”字的内化。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文”由一种实际上的钱币名目,逐渐演变为一种钱币计量单位,并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

那么,民国时代的一元“文”,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法币(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100元。因为,中华民国初期采用的是“银元本位”的货币制度,规定黄金元等于银元1元等于铜元100枚。也就是说,1元银元等于100个“文”,即“一文”。所以,就被称为“元”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