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钱币长什么样的?

宗政瑶轩宗政瑶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05年,清廷宣布开始鼓铸银元(俗称“龙洋”)和铜币(俗称“铜圆”),由于采用新式机器,效率高,质量好,不久就取代了外国的银元、铜元,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不过由于晚清和民国时期经济疲弱,通货膨胀严重,这些银元和铜元的面额都很大,最大面值银元发行到两毫(20文),铜元最大面值曾达到十文。 到了30年代,国民政府财政状况逐渐好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各地大量铸造发行法币,以取代白银和旧式铜元作为流通货币。法币发行之初,由于采取限价政策,价格比较稳定,而且由于当时对外贸易逆差较大,外币供给不足,因此法币信用较好,甚至在抗战前一度出现通货紧缩现象。但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需要,法币发行量剧增,加上通货膨胀一直是民国时期的一大特点,因此越往后发钞量越大,纸币的面值也越高。从1948年12月开始,国民政府开始发行金圆券,以每盎司黄金换取一亿元的金圆券发放给民众,同时规定金圆券兑换法币的比例为1比300万。但随着国民政府的腐败和内战的加剧,金圆券的价值不断下跌,到1949年几乎变成了废纸一张。 与法币相比,金圆券的印制较为精美。不过由于价值低,很多人将其用来制造成品或半成品首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民党部队一直未能完全控制西藏地区,所以西藏地方政府在蒋中正指示下,于1946年起开始自行印行一种“伍圆钞票”作为交易用途,到1949年才停止。这套“伍圆钞票”由当时著名的设计家张乐平绘制图样,由上海印铸局雕刻版模印制而成,共10种面额,分别是:伍圆、拾圆、贰拾圆、伍拾圆、壹佰圆、伍佰圆、壹仟圆、伍仟圆、壹万元、伍万元。这十种面额的钞票形态基本相同,正面均为民族英雄史可法的画像及“史可法像”字样,背面均为花饰图案。由于这套“伍圆钞票”的版面设计非常精致,加之当时法币、金圆券正在泛滥,贬值,于是有很多人将之熔化重铸,使其成为了一件颇具收藏价值的珍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