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书法拓片有价值吗?

富一杭富一杭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提的有点意思,感觉题主应该是刚入坑不久的萌新。关于董其昌书艺的评价一直是非常多的,评价之高也使得他成为“明清第一”。但是关于其行书的评价却是不太好的,明人王世贞说他的字“结体遒劲,旁涉隶意,用墨浅淡,笔势飞动,自成体系,风骨烂熳。”(《弇州山人稿》)清人朱彝尊也说:“文衡山行书远师米元章,近学王觉斯……然不过得其姿媚而未变其体格。董香光以帖派大家视之,故自有一种姿态,非复唐、宋旧貌矣。”(《竹垞文集·卷七·姜西溟碑》)

上面的话说的比较委婉了,换句现代话形容一下就是:董其昌的行书虽然好,但学米芾的笔法,又沾染了王觉斯的飘逸,所以风格上已经不再属于晋唐书风了,而变成了宋元以后新崛起的“帖派”,这个派别以后的书法家包括于右任都受其影响。 那么既然已经是“帖派”了,为什么还要在开头大谈特谈它的“晋唐”血统呢?这是因为后世学者在评论中国书法史的时候,习惯性地将董其昌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历史地位上去,为了衬托他的“高”,自然要拉出一些“矮子”来对比,而董其昌“不伦不类”的行书恰好成为了这样的“矮子”之一。

事实上,到了明朝中晚期,书法风格的多元化已经成了社会生活的一种普遍特征,正如明人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说:“书有赵松雪、鲜于伯机,画有马文壁、林良,皆善;书有蔡中郎、王右军,画有王维、郑虔,亦善;今则惟唐褚遂良、孙过庭,宋苏轼、黄庭坚,明文征明、恽向而已。”这里的“今”“古”之分其实体现了明代中后期一种社会风尚——“尚古”。这种风气也影响了文人的书法作品,比如当时著名的文人草书大家詹景凤就是这样写的:

可见,从明中期开始,书法创作已经不再是以晋唐为审美最高标准的正统了,各种风格都有市场,而董其昌的行书,正是在这种时代风气下产生的。我们看待董其昌的书作时需要把时代风气考虑到其中。如果只盯着他的行书说是“不伦不类”,未免有些武断。

以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