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四铢价值多少?
“四朱”,即西汉新莽时期的四种面值不同的铜币——“小四朱”、“中四朱”、“大三朱”和“大五朱”。这四枚钱币都是汉代的一种货币。汉朝的货币制度继承了秦朝的圆形方孔钱制,但又对这种形式做了一些改进。在汉代之初,由于经济疲弱,财政紧张,因此汉朝初年的货币铸造量不大且较为谨慎。汉文帝时曾经下诏禁用黄金作为货币使用,只准许以铜钱充当流通币。但汉武帝时为了充实府库,大量铸币,导致通货膨胀,百姓的生活水平下降。直到王莽当权时,为了挽救汉朝的危机,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措施,其中也包括了改革货币。 王莽秉政后,认为当初汉武帝所铸钱的形制太过随意,以致于钱文大小不一,轻重不同;而且还用铜锡合金的方法来增重货币,这对社会的货币制度危害极大。为此他亲自动手制定了新的金钱标准,并下令销毁之前所铸的所有金钱,改铸新钱。 “四朱”就是这个改制过程中的产物。 由于王莽在改制货币的同时也进行了币制的改革,所以在这四种货币当中,其内涵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小四朱”的面值最小,为五百文(一说五十文),采用铜锡合金铸造,直径大约2.5厘米,重量约3克;
“中四朱”的面值介于两者之间,约为两千文,材质与小四朱相同;
“大三朱”也是铜锡合金铸成,但是直径大于前两种,大约3厘米,重5克;
“大五朱”的价值最大,为五千文,它的形状与“小三真”相似,但是直径比“小三真”要大,质地上乘,抛光良好,线条优美,颇为精致。
关于“四朱”的颜色,唐代段成式在其所著《酉阳杂俎》卷十八中记载道:“旧书载钱有两种,曰玄朱,色如铁而亮;曰黄白钱,色黄而有文。”可见这两种钱并非黑色,而是赤色,只不过经年传世,表面氧化而生出一层薄灰黑色的包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