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片有收藏价值吗?

仲孙琛馨仲孙琛馨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残篇断章”历来被人诟病,认为这种文本形式的古籍缺少完整性与系统性,内容上存在极大的缺失和漏洞,价值大打折扣。这种观点是比较极端的。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失就一定会有得。虽然“残篇断章”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也是由它的诞生所决定的,它的局限性也是由它的贡献性导致的。

第一,“残篇断章”的存在形式使得它比“全书”更容易流传、保存。一部书如果完好无损那自然再好不过,但是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的古书都不是原样保存下来的,都会有一些残缺。而一些原本就很珍贵的孤本、善本更是由于年代久远,缺损严重。“全”并不是指没有残缺,而是指完整的意思,我们很难要求一本原本就已经残缺的书再去完整无缺。而“残篇断章”虽然遗憾,但是它总归是保留了书的某些部分。

第二,“残篇断章”能够基本保持古书的面貌,反映作者的原意。一本书的内容是由若干章节组成的,每一个章节可能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有时候作者的一个章节可能因为内容的残缺而无法连贯地读下去,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来仔细揣摩作者的思路,这样的过程更有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如果碰到一些段落,因为文字的残缺而导致无法理解的地方,也可以结合其他篇章的叙述进行推测。这样下来,即使遇到文字残缺较多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大致了解文献原貌,把握作者的思想。 第三,“残篇断章”有利于对文献的二次加工。古人做学问是有一定的取舍的,并不是原封不动地记录。

很多书本其实是经过多次整理校正的,有些甚至是后人加入了作者本人的思想撰写的。对于这样的著作来说,它的文本形式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的内容也经过了后人的再创作。这样的书其实已经和作者本人有了一定的差异。而“残篇断章”反而更能体现作者本人的真实想法(当然这个想法可能是比较狭隘的)。如果我们能从作者本人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从局部入手,可能更易于找到问题的关键和线索,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原意。

第四,“残篇断章”可以发挥读者的主观性。既然文本已经出现了残缺,那就意味着作者的想法已经有一部分得不到体现了。那也就是说,读者可以从文本出发,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或补充作者的意图。这样的话,阅读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而这样产生的思想火花或许才是最有价值的。 总之,我认为“残篇断章”虽然有不足的方面,但是也有独特的贡献,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